根据国家卫生健委发布信息,自2023年9月20日起,猴痘正式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中疾控信息显示,8月中国内地新增猴痘确诊病例501例,其中首次报告5例男性病例。那么,什么是猴痘?临床上有什么特征?该如何预防?院内感染控制应该做到哪些呢?
01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可以由受感染的动物传播给人,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02 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偶可感染。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2、传播途径。
动物-人传播: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人-人传播:1、接触传播。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以及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和被褥传播;2、飞沫传播。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3、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从母亲到胎儿,由此导致先天性猴痘,或在出生时和出生后的密切接触中发生。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4、疫情特征。
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男性,通过大型聚会以及后续在社区的男男性行为扩散,并传播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03 临床特征
1.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2.传染期: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3.早期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4.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5.病程及严重程度: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04 预防措施
1、目前尚无针对猴痘病毒的疫苗,接种天花疫苗可以预防猴痘。
2、避免接触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及其接触过的物品,食用肉类必须煮熟。
3、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病人、病人体液或皮损污染的物品,加强个人手卫生。
4、空气、物体表面可用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进行消毒,衣服被褥等可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灭活病毒。
5、注意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若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05 院内感染控制
1、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
2、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采取经接触传播和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手卫生。
3、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病例的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进行规范处理,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病例使用物品等的清洁消毒。
4、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置和管理。(文/温世宝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感染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