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已过,天气开始由热转凉,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此时该如何养生呢?固元为上;如何固元?艾灸为上。
我国自古就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这一说法。关元穴出自《灵枢·寒热病》,位于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是小肠之募穴,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的交会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肾之元阴元阳潜藏交关之处,故名关元,也可以理解为关元穴就是把元气关起来不外露之意。元气,是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把元气关起来不外泄,那么就具有了补肾壮阳、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
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真元渐渐不足,阳气渐渐虚衰,此时最易生病,且病久难愈。《扁鹊心书》曰“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所以,中老年期养生除注意起居有常、饮食规律、锻炼适宜外,经常灸灸关元穴也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绝佳选择。
艾灸是以艾为基本燃料,艾为灸材,首载于《五十二病方》,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说:“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 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灸时,关元穴可借助艾叶之纯阳之性,燃烧时产生的温热刺激,益真元、养肾气、理气和血、回阳固本,令人体健不老。因此,“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灸关元的最佳时机为立秋之后,此时热去凉来,灸灸关元,可以顺应时令之变,使元阳温暖,消散体内的阴寒之气,以备冬藏。南宋时代的著名针灸家,重灸派的中坚人物窦材所书《扁鹊心书》曰:“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意思是说,每年在夏天、秋天交替时,也就是立秋后就开始灸关元穴,能让人长久不畏寒暑,连日不饥。会一直感觉脐下这一块地方有如火焰般的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土烧成砖,木烧成炭,千年不朽,都是火的效力啊。由此可见,对于各种虚寒怕冷、小腹发凉、命门火衰之泄泻、中焦虚寒之腹痛、心阳亏虚之失眠、肾阳虚之嗜睡之人等,如能坚持3个月每日早晚各灸关元穴30分钟,那么就有可能使诸症悉除,这全赖关元穴的固摄元气的功能和艾火纯阳之性和热力。
关元穴主要灸法
温和灸:取仰卧位,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距关元穴3厘米处熏灸,使穴位很快受热,再将艾条慢慢地向上提起,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15~30分钟,要始终保持腹部温和舒适的灸感。每周灸1~2次,冬秋季节可连续施灸,灸十余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此法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脏腑的功效。
隔姜灸:将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 ~3cm 、厚约0.2~ 0.3cm的姜片,用粗针点刺数个小孔以便热力传导。取仰卧位,将鲜姜片置于关元穴上,上置艾柱(艾柱如黄豆或枣核大),点燃艾柱施灸,每次5~9壮(燃完一个艾柱为1壮),每个艾炷尚未燃完时就在旁边接续引燃另1个艾炷,使热力持续产生不间断的温热刺激,达到热量内透,受热面积逐渐扩大,腹内寒气消散。每日或隔日灸1次,10~15次为1疗程,每月灸10~15次。此法具有温中散寒、宣散发表、 通经活络的功效。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细粉,加少许面粉增其粘度,用黄酒调成泥状,捏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薄饼,稍干后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关元穴,将附子饼置于关元穴上,上置艾柱,点燃艾柱施灸,一饼灸干再换一饼,每次灸3~7饼,附子饼灸火力较为温和,药物的作用能直透肌肤深处而有舒快感觉。可隔日灸1次,每月灸10次。此法具有温肾壮阳、填补命门之火的功效。冬季畏寒之人,隔附子饼灸多次后可使畏寒症状消失,不再复发。
艾灸养生源远流长,防病效果确切,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但须长期坚持,按时施灸。无病时用心保养,有病时及时调治,方可得以永葆康健。(文/程红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