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暑气开始消退,湿蒸热盛的夏季已宣告尾声。秋在气为燥,天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风劲急,气候干燥。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涩枯者,水液气衰少,血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皴揭而涩也,及甚则麻痹不仁”。若出现肌肤起皮脱屑、口唇干燥皲裂、毛发枯泽无光又或咽干咽痛、大便干结,此乃谓“秋燥”。
秋燥产生有何原理?
秋燥产生有何原理?风、寒、暑、湿、燥、火,燥为自然界六气之一,禀“肃降收敛”特性。《黄帝内经》谓: “其在天为燥……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化为敛……其变肃杀。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观念,人体阴阳变化与自然界相应,秋季阳消阴长,天气转凉,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体阳气敛收,机体气血津液都肃于里,故易出现肌肤因津液不足而至燥涩皲揭。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清·吴瑭《温病条辨》,时节不同,燥邪易可与他邪合之。
孟庆良主任医师师从朱良春教授,运用“沙参麦冬汤”及加减用药灵活治疗临床干燥综合征患者。本方以麦冬、沙参为君药, 方中南北沙参、麦冬、石斛养阴生津;生地黄、玄参滋阴清热;乌梅、甘草酸甘化阴以治本。验案举隅:病例:患者郭某某, 女性, 47岁, 2023年8月17日就诊, 干燥综合征5年, 曾服用硫酸羟氯喹片、 白芍总苷胶囊、症状未见好转, 现反复腮腺肿痛,口腔溃疡、口干眼干,咽喉干、痒、痛、阴部干涩,心慌、汗多、腹部阵发性绞痛,舌红,苔白,脉弦滑,纳一般、眠差、二便尚可,抗核抗体 (+) , 抗着丝点抗体 (+)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中医诊断:燥痹, 证型:阴虚内燥证, 治疗滋阴清热、养阴润燥, 方以“沙参麦冬汤”加减, 方药如下:生地黄30g、麦冬30g、石斛30g、川芎20g、黄芩15g、乌梅15g、醋五味子15g、川牛膝15g、玄参24g、枸杞子15g、北沙参24g、玉竹15g、酒乌梢蛇9g、山慈菇6g、徐长卿30g、甘草9g。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证”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次提出“燥胜则干”的理论,指出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燥邪耗伤人体津液,进而产生一系列以“干”为主要特点的临床表现。燥邪日久,易耗伤阴液夜,阴液伤则阳无蒸化之源,阴津无以上承口鼻诸窍,则燥象愈炽,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人体阴虚症状逐渐加重。本病患者为燥邪侵犯日久,灼伤津液,损耗阴津,以致出现一派阴虚内燥之证。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方中北沙参、麦冬、玉竹滋肺阴、益胃生津;生地黄、玄参清热降火;甘草和养胃气;诸药相合,切中病机,调理诸症。
干燥综合征患者如何在秋季润燥?
以收为主: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立秋以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季保养身体,人体的生命活动,饮食起居、形神情志、运动锻炼等,都要以收养阴气为原则,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秋天养生的首要任务。
收神内守:秋三月,此为容平。秋天适宜锻炼身体,但要与自己体质相适应,不宜剧烈运动,可选择与秋季相适应的运动项目,如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国传统锻炼方式。
调畅情志:秋五行属金,肺属金,在志为悲。情绪安宁,勿动怒动气,保持乐观积极心态,使秋气平。
干燥患者症不同则治不同:治皮肤皴揭,筋燥,爪干。当归(酒洗,10克)生地黄、熟地黄、白芍、秦艽、黄芩(各7.5克)防风(5克)甘草(1克)水煎服。治上焦积热,口舌咽鼻干燥。黄芩、黄连(各10克)薄荷 、玄参、当归、芍药(各7.5克)甘草(5克)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大便秘结,加大黄二钱。干咳及肺者,加桑白皮、杏仁、五味子清肺解热,敛肺降气,生津止咳。肝开窍于目, 眼干涩痛者,加木贼、菊花、决明子、枸杞子清解 肝经风热以止涩痛,滋补肝肾之阴以润目燥。大便干燥者,重用麻子仁、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水行舟;若大便干硬成球、涩结难下者,加芒硝咸寒增液,软坚助泻。年高久病皮肤干燥瘙痒者,加白鲜皮、刺蒺藜燥湿止痒;瘙痒难耐、夜寐不安者,加珍珠母重镇安神,宁心止痒。治眼干无液,可用菊花、决明子、石斛、麦冬等中药煎煮加热,用蒸汽熏蒸双眼。
日常药膳食疗:银杏蒸鸭、猪肚白术汤、苦瓜炒肉丝、绿豆红枣粥、雪梨银耳煲筒骨,五行养生中金属秋天,属金的食物多为白色食物,即可多服用莲藕、山药、秋梨、银耳、百合、芝麻、甘蔗、蜂蜜类等柔润食品。
干燥临床患者多病机复杂多变,亦需根据实际情况,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不能一味追求立竿见影,须治病求本,提倡中西医结合诊疗,互通有无,以患者的康复为最终目标。(文/孟庆良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风湿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