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腹痛、呕吐的孩子多了起来,有的家长非常肯定孩子最近是乱吃了东西,生冷刺激辛辣,各种不注意。但为什么有的孩子饮食很规律却也会反复肚子疼呢?
腹痛原因是为何,多是脾胃不和惹的祸!
脾胃相合讲的就是脾胃功能协调,人的身体才能健康。从经络上讲,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巡行部位阴阳表里相互对应。从位置上讲,两者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在功能上,两者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食物受纳,消化,精微物质吸收、输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使食物中的精华得以营养全身。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这种纳与化、升与降、 润与燥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脾胃不和,即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失调,也就是脾胃之间出现了矛盾。如果孩子饮食没有节制,暴饮暴食,多食生冷油腻,或者挑食,进餐时玩耍,都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胃不和。这时孩子就会出现不思饮食,食入不化,恶心呕吐,打嗝,睡眠不安,腹胀腹泻,大便干,舌苔厚腻或者舌苔花剥。
如果孩子出现腹痛呕吐等情况,在家里家长要怎么做呢?最简单的做法,可以给予热敷:大青盐200g加热,加艾绒20g布包热敷肚脐。热敷对于寒性腹痛、食滞腹痛、阳虚腹痛以及痉挛性腹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要如何区别这几种腹痛呢?
寒性腹痛:腹痛比较突然,疼痛较剧烈,遇热疼痛可以减轻,遇寒疼痛加重,痛处喜暖,面色苍白,手脚不温,多有外感受寒或饮食生冷的病史。
食滞腹痛:肚子胀痛,疼痛怕按,口臭吐酸水,厌食,有时候腹痛会伴有拉肚子,大便后腹痛会有所减轻,粪便奇臭,但有时也会伴有大便干结。食滞腹痛的小孩大多有伤乳伤食的病史。
阳虚腹痛:腹痛绵绵,孩子面色和口唇发白,口淡无味,食欲不振,手足清冷,特别怕冷,易出汗,腹部畏寒,脐部发凉,大便中可见没有被消化的食物。
痉挛性腹痛:是功能性腹痛的一种表现,常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过性腹痛,多没有固定的疼痛部位,有时比较轻,有时疼痛难忍,但大多数患者可自然缓解。肠痉挛是由于血管痉挛引起供血不足,最后导致肠壁肌肉痉挛,才会引起疼痛,并且血管痉挛、缺血及肠壁肌肉痉挛可形成恶性循环,直到肌肉疲劳不能再紧张,痉挛就可自然缓解。
宝宝若有以上这些腹痛,就可以用热敷来处理。但并不是所有的腹痛都可以用热敷,比如蛔虫症,当某种因素刺激虫体时,可使蛔虫蠕动,引起肠道痉挛、疼痛。此时热敷腹部,只会加强对虫体的刺激甚至引起胆道蛔虫症。虽然目前蛔虫症相对比较少,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建议家长每年预防性给孩子打虫,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要想孩子脾胃好,家长也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帮助孩子调理脾胃。
强健脾胃的方法有:补脾、摩腹、揉足三里、捏脊。
(1)脾经部位:拇指桡侧,指尖到指根,赤白肉际处。手法: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5分钟。
(2)摩腹:指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宝宝的腹部做顺时针环形摩动称摩腹。5分钟。注意事项:腹摩的方向与补泻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顺时针方向为泻法多,而逆时针方向则多为补法。
(3)揉足三里:定位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旁1横指手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用揉法在足三里穴反复操作,以足三里穴产生轻微的酸胀疼痛为宜,大致100次。
(4)捏脊: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操作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补脾、摩腹各5分钟,揉足三里100次,捏脊3-5遍,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当然,如果孩子病情较重,家长自行处理孩子腹痛不缓解,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明确腹痛原因,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