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老年人春季养生“六要治”

01衣着要“治寒”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过“春天不可薄衣”。春季乍暖还寒,气温多变,如衣着单薄,保暖措施不利,极易受寒感冒,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特别是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变弱,老年人衣着要结合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着要轻软贴身保暖。因此老年人“春捂”是必须的。

02饮食要“治精”

孔子吃饭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春天生机旺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亦随之增加,老年人吃饭要有足够的热量。春季,老人易上火,小便黄赤、便秘、舌苔黄等,因此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做到:一是饮食要清淡,可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荠菜、芹菜、菠菜等;二是保证热量,适当减少食量;三是粗细搭配,不能偏食;四是脂肪宜少,蛋白亦多,如豆类、鱼类、禽蛋、瘦肉等;五是忌生冷,少放盐,多食水果等。

03身体要“治疾”

就是要及时调治疾病,痛痒不可忽略。春天,气温回升,有利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春天是流感高发季节,且气候变化无常,都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因此,老年人要增强自我防病意识,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对于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还要遵医嘱,按时服药。

04心情要“治躁”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写道:“怒甚偏伤气”,春季人体肝气宜升发,宜疏泄,肝气随春而盛,升发而畅达,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人们在长期工作生活中不免产生不良情绪,如郁闷、焦虑、愤怒等,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机制受损,抵抗力下降。不良的精神刺激容易使情绪骤然有大的波动,容易诱发中风、心梗以及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患上癌症。而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可使人精神轻松,抵抗力增强。

05锻练要“治懈”

古代医家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春光明媚,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户外健身活动的大好时光,通过呼吸新鲜空气,可荡涤体内污浊之气,增强心、肺功能,能通过沐浴阳光杀死肌肤上的细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另外,老年人在锻炼时,首先要适度、动静结合,避免运动量过大,不要过度疲劳;其次要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不要做难度过大、过于危险的动作。

06环境要“治污”

清代名医徐大椿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分析了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冬去春来,老年人的调节中枢和机体功能仍处怠缓状态,一要保持卧室干燥,被褥常洗勤晒;二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常通风换气;三要睡前温水泡脚、按摩双脚;四要早睡早起,老年人切忌“恋卧”,睡眠过多会使新陈代谢减慢,气血运行不畅,不利浊气排出。(文/谭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