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让人猝不及防的急性心脏病

急性心脏病发病快、猝死率高,发生在一些名人身上时常见诸报端,一般人总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而实际上在现代社会,普通人身上也隐藏着很多危险因素。现代社会生活水平和生存压力都在提高,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各种繁忙的考试、学业等,这让我们的心脏也处于高负荷运转转态。

正做检查 突然发病

还记得那次门诊,一个中年女性患者以胸痛症状反复发作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自述口服降压药后血压控制正常,门诊查心电图、肌钙蛋白、心肌酶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仍诉胸痛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患者再次行心电图检查。

因为刚做过心电图,且结果提示正常,患者及家属并不情愿再次行心电图检查。经反复告知病情变化及风险后,患者终于同意复查心电图。就在做心电图的过程中,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心肺复苏……经过紧急处理,患者被抢救了过来。

但我深知,这实属幸运,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即使抢救及时也难以挽回生命。

了解心源性猝死

这是一例典型的急性心源性猝死。猝死,顾名思义就是突然性的非意料死亡,临床上一般分为两类: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更为常见,占到了全部猝死的80%,和心血管病有着紧密联系。从患病概率来说,尤为常见的是冠心病中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大原因。而且急性心肌梗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和年轻人关系不大。在中国,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2岁,但它发病逐渐年轻化。老年人患者心梗原因更多是因为天气或环境骤变、疾病、手术或创伤。但诱发年轻人心梗中的危险因素中,体力应激、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更常见。

猝死从发病到死亡,有的不到一个小时,大部分在6小时之内。大部分猝死发生在院外,这意味着最先有机会对患者施救的往往是非专业人员。但很遗憾的是,猝死的平均抢救成功率,在中国不到1%。但是考虑到中国每年180万猝死患者这么庞大的基数,即便只有1%的抢救成功率,也意味着18000名患者有生的机会。在这里我给大家科普心源性猝死前的症状和一些急救方法。

猝死前的警示症状

虽然猝死难以预料,部分猝死在发生前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部分猝死在发生前确实有一些症状是可以给人以警示的,但大部分症状没有什么特异性,有可能被患者忽略。

心肌梗死患者往往有冠心病史,发病前患者可能有胸痛、气促、胸部压迫感等症状。急性心肌炎患者轻者可能没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休克和心力衰竭。在发病前数天患者可能会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患者可能还伴有心慌,如果是有经验的患者,可能还可以通过搭脉发现自己有心律不齐。如果出现心慌、心律不齐,一定要及时就诊。

遇到猝死 紧抓黄金抢救6分钟

如果遇到突发病情,可能出现猝死的患者,周围人能够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拨打120;二是受过心肺复苏训练的人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措施。

心肺复苏对很多导致猝死的急症可能起到作用,如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导致的心跳骤停。心外按压并不复杂,普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也能掌握。要特别强调抢救的及时性,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与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在4分钟内开始,则其成功率可达到50%;在4-6分钟内开始,则其成功率降至10%;超过6分钟才开始心肺复苏,脑细胞已经开始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其成功率仅有4%甚至更低。

所以,如果遇到心跳骤停的患者,我们要做的是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让周围的人帮忙拨打120。

远离这些高危因素

酗酒后不要运动酒精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同时,酒后运动还会影响酒精的代谢,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从而使心血管的负担增加。

感冒不要运动感冒的时候,身体的免疫力本来就差,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让病毒更易侵入身体,还可能会引发心肌炎。

劳累后不要运动身体在劳累后,本身就会让心脏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再运动,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引发心脏的疾病。

久不运动后不要剧烈运动一个缺乏锻炼的人马上进行剧烈运动,那么他运动性猝死的几率会比其他人高25倍。

已有症状时不要运动运动猝死的发生虽然很突然,但并非没有任何预警信号。如果已经出现文中提到的猝死警示症状的话,就不应该再继续运动了。

建议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身体,有病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保持健康。(文/于晓芳,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迎宾路院区心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