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河南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扩张型心肌病重点病种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扩张型心肌病是导致心衰的重要原因,其主要临床特征以左心室、双侧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为主。临床常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严重者可引起猝死。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属重大疑难疾病之一。

我院心病研究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重点病种负责人王振涛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理论、临床研究、药理机制、新药开发及慢病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和突破,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及社会效益。

重点病种依托科室心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河南省十大中医名科、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重点病种负责人王振涛教授为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省首届名中医,河南省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和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二、扩张型心肌病病种建设情况

自获批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来,团队针对重点病种扩张型心肌病开展一系列临床及基础科研工作。

1. 团队建设

团队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研究人员28人,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0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4人,临床研究22人,基础研究6

2.临床研究

1)依托各级临床课题,开展了数项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临床研究。并组织开展相关循证研究,制定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

2设置有扩张型心肌病研究型门诊、专病门诊,并结合扩张型心肌病病种特点,结合益气升陷活血方药治疗方案,创立了该病的慢病综合管理模式。

3依托基地临床医疗科研信息一体化应用集成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了扩张型心肌病临床数据库。并筹建扩张型心肌病慢病管理随访的子数据库,为多中心的医疗合作提供平台。

3.基础研究

王振涛教授突破该病心气亏虚为病机之本的认识,在宗气理论指导下,把宗气下陷作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基本病机,为该病的中医研究找到了新的病机理论切入点。建立疾病相关文献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医案及文献信息进行病证、方药规律的分析。

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作用机制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抗纤益心方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并探讨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机制,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其作用机制及相关作用途径,发掘、验证方药配伍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制备出适合推广的中成药制剂,改变扩张型心肌病缺乏专药的现状。目前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厅级相关科研项目12项,初步发现抗纤益心方在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可能作用靶点。为抗纤益心方的临床运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科研获奖、专利

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

5.对外合作

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无锡市中医院等20余家医疗机构联合成立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并于河南省内的郑州、濮阳、开封、洛阳等10余家中医院建立扩张型心肌病分中心。在省内外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

6. 科研立项

基地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共申报获批科研项目23项,获得科研经费192万元,发表各类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论文6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5篇,参与心血管疾病诊治标准制定5项。

7. 人才培养

立足扩张型心肌病重点病种的研究、相关研究平台、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的建设,形成了以王振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了近2030名临床研究专业人才。近三年来引进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5人。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9人。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3次,省级学术会议及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4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600余人,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3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