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沿革: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与内科学学科是河南省教育厅确定的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是中医硕士授予点单位。学科的前身是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承担《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任务,2002年根据学院指示,加快院系合一的进程,将原内科教研室下放到临床一、二附院,分设立内科学科,承担《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急诊学》的教学任务,1988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定为河南省重点学科,1989年设立内科硕士点。学科共管辖二附院六个内科病区,负责管理、安排研究生、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每年平均安排1000余人的临床见习、实习任务。
学科特色与优势:本学科是本校建校起最早的学科,是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硕士授予点单位。经过数年的运行,目前学科形成以心血管、脑血管、消化、肿瘤为研究方向的稳定的学术方向。目前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学科现有专职教师人员23人。职称结构合理,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学历层次高,目前具有医学博士学位13人(博士后1人),医学硕士学位9人;学缘结构合理,学科教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等。目前学科专、兼职教师中硕士生导师15人。
学科带头人简介:学科带头人王振涛教授,博士学位、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擅长治疗心肌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6篇,参编学术专著6部,获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为 “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很高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目前主持及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点形成了以心病、脑病、中医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稳定研究方向,某些研究在中医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
1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 早在80年代,孙建芝、袁海波教授即开展了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的研究,为本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心血管方向主要对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病进行相关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已申报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省部级重大课题,在中医药防治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力衰竭综合优化治疗方案、促进冠心病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中医药防治扩张型心肌病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术带头人韩丽华教授,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管优秀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8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6部。
2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研究 本研究方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主要开展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眩晕、失眠和帕金森病等脑病的研究。目前脑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卫生部颅内血肿微创新技术协作推广单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病种失眠病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学术带头人王松龄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有省科委两个科研课题。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编医学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6篇。
3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研究 依托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中医肿瘤重点专科,河南省首批重点中医专科。一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已结题。在研课题四项。本方向有着较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在老年人肺癌、食道癌治疗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和中医痰证理论与肿瘤侵袭与转移机制相关性的研究方面居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杨亚琴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3项,取得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8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主编、参编医学著作8部。
4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主要研究影响人体健康的消化疾病的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综合优化方案等。课题有研究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苦参素续贯给药对不同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干预乙肝病毒DNA复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主持的“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重型肝炎优化方案的多中心研究”于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本方向有着较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在重型肝炎证候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和肝衰竭特点与中医药作用机制方面居国内同领域先进水平。学术带头人党中勤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全国重症及疑难性肝病治疗攻关协作组委员,河南省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首批中医“112”跨世纪人才,河南省首批名中医。取得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10项,发表学术论文46篇。主编、参编医学著作8部。
科研情况:本学科自建科以来,一种重视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各级课题,发表科研、教学论文。到目前为止,围绕脑病、肿瘤、心血管、消化四个研究方向,共申请课题6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课题28项,厅局级课题28项;申报成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获经费资助100万元;目前学科在研经费860万元,人均13.5万元。
学科共主持完成省部级鉴定23项,厅局级鉴定52项;获省部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厅局级一等奖36项,二等奖27项。学科教师发表论文356篇,主编、参编著作57部,发表教学论文175篇。
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本学科目前承担《中医内科学》《内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肿瘤学》《中医脑病学》《中医老年病学》等七门课程,研究生、本科(中医、骨伤)、专科、成教等不同层次学生的授课任务,每年人均授课时数120学时。
近三年内科学科科研成果一览
近三年引进博士3人,其中海外留学博士(日本)1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1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1人。4名教师获批准内科硕士生导师。近三年面试招生179名内科研究生,完成178名内科研究生开题工作,完成160名内科研究生答辩任务,全部合格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其中23人考取博士研究生。不少研究生已经成为各大医院的骨干人员。
学术交流与合作:近三年学科主办国内会议15次,参加国际会议1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12人次,邀请专家讲学15人次,应邀讲学18人次。派出学习交流38人次,接收地方及外省学习交流50余人。使我学科的学术活动日益活跃,我学科的学术地位日益提高。
平台建设:目前我学科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内科实验室,设备总价值60余万元,改造实验用房200平方米。基本满足学科研究生及临床医师基本实验之用;购买图书200册,订购期刊10种,基本满足学科研究生及专职教师查阅之用。购买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投影仪、数码相机、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可以满足学科教师讲课之用,使我学科的教学条件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