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简介——中医养生学

1.jpg

一、学科沿革

中医养生学学科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医养生学》课程的设立,经过近30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及教、医、研等功能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韦大文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与食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在中医药养生康复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本学科主要成员还分别担任河南省健康管理分会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学科早在80年代就开设了适应中医专业需要的中医养生学课程,此后相继推广至中药、骨伤、针推、中西医结合等多个专业领域。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重点专科“预防与保健”培育项目单位。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围绕着中医养生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学科构建了“国医健康管理中心”。其中以传统疗法为主的非药物干预平台——自然堂,面积1684㎡,医护人员21人,旨在挖掘优化、集成创新中医非药物方法,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开设了手法区、药浴区、反射疗法区3个非药物干预单元,开展了药酒拍打疗法、点穴疗法、中药蜡疗、热熨疗法、耳压疗法、中药浴疗法、音乐疗法、刮痧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气功导引等传统疗法,其效果显著,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然堂与传统医学诊疗中心、治未病中心等共同构建出中医养生学临床平台,研究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服务项目。其研究方向依托于传统理论并具有创新性,将中医养生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相结合,构建中医养生学生命健康管理模式: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测—分析—预警—干预—追踪—评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先导,创立了药物、非药物、情志、茶饮、膳食等多种有效的健康危险因素中医药干预方案。在肺系病易感人群、疲劳综合征、代谢紊乱综合征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干预作用。

10.jpg

 11.jpg


三、学科带头人

12.jpg 

学科带头人侯江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预防与保健”培育项目负责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医、教、研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学术态度严谨,承担及负责组织了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承担“中医学科建设与管理”项目,为武汉、重庆、成都等7个省市中医院中层干部培训授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其所带领的学科被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郑州市青年文明号”,并荣获院级“创新团队”等多项集体文明称号。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养生学源流及古代养生学术思想研究

运用文献学相关方法,对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挖掘,对其有关生命管理学、心灵学具有学术价值的论述进行系统整理,加以提升,逐步构建基于《黄帝内经》的生命管理学、情志管理学、神识管理学。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韦大文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预防与保健”培育项目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与食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日本本草药膳学院客座教授,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新药评审专家。从事中医养生教学和临床工作40余载,参加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的编写(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专业著作10余部。

2.中医养生适宜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运用临床文献整理与临证随诊相结合的方法,将临床上具有实用性强、疗效显著的中医养生适宜技术,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集成创新,并运用于养生临床实际工作中,并建立中医养生学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指导中医养生学临床实际操作,便于基层的推广应用,以提高中医养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效果。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侯江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预防与保健”培育项目负责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医、教、研工作近30年,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3.中医养生学生命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根据《黄帝内经》生命管理学的思想,运用文献梳理与理论提升的方法,理清古代医家养生学术思想形成与传承的整体脉络,在对其学术源流、传承轨迹、学术贡献及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构建中医养生生命健康管理模式,对影响健康单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警—干预—追踪—评估”,建立具有中医特点的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将研究成果在临床推广应用,该研究是本学科开展生命健康管理的创新点。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李力,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研究,近5年参与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和多项省级课题研究,获得厅局级科研成果奖3项,发表相关论文6篇,参编专著3部。

五、科研情况

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各类课题14项,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1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11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58篇,申报专利1项;参与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汉英双语教材《中医养生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划教材《中医养生保健学》的编写。

六、教学与人才培养

学科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采取内引外培、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医研水平;加强横向联合,鼓励多学科、多单位科研合作,逐步建立中医养生学科的理论研究、教学创新、技术推广、健康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6个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梯队;加强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提高学科及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本草药膳学院客座教授,在中医药养生康复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本学科主要成员还分别担任河南省健康管理分会秘书长和常务理事。

本学科成员近年参加了世界中医药药膳与食疗国际学术会议、首届嵩岳论坛中原文化与中医药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日本国际养生保健学术会议等;自然堂接待了来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外宾的参观和学习,并定期邀请日本本草药膳学院来本学科交流;本学科进一步加强了与广州、北京、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术协作关系,并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中医养生产业化。

八、平台建设

学科于2010年成立的“国医健康管理中心”,专门从事中医养生的临床实践,其中以传统疗法为主的非药物干预平台——自然堂,研究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服务项目。2012年增建中医养生调理门诊、远程健康管理系统。该平台中医养生适宜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是全科医生培训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