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沿革
中医男科学学科始建于80年代中期,由我院全国名老中医门成福教授、张宝兴教授创建,开展了部分男性疾病诊疗工作。1995年3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立独立建制的男科,当时有3名医生。2001年开始招收中医内科学男科方向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招收12届。2002年设立男科实验室,2007年成立河南省中西结合前列腺病诊疗中心,2010年成立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生殖医学研究所,2011年成立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男科会诊中心。2010年开始设置病房,医生增至12人。我院中医男科学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中医男科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优势病种—男性不育全国协作组组长单位。目前为国内中医男科界规模最大、专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之一。
2.学科特色与优势
男科学科以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等3个疑难病证为研究重点,每个专病均有明确配套、稳定的学术梯队、临床基地、国家三级实验室基地、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等支撑,形成了国内同专业最大规模的专业病区之一。近年来,男科学科紧密围绕该3个疾病方向,对其中医药防治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了多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在国内中医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现有国家级男科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1个、委员5名。
3.学科带头人简介
孙自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河南省名中医。现任河南省中医院男科主任、河南中医学院男科研究所所长,河南中医学院生殖医学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男科会诊中心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医男科和中医生殖医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中医药“112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
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项目6项;获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7部。
4.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含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简介)
(1)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
该研究方向被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确定为“男性不育”协作组的牵头单位。
男性不育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表现为生育能力下降或丧失的综合病症。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夫妻同居12个月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没有使女方怀孕,排除女性问题者,可诊断为男性不育。由于目前还未认清男性不育症的全部病因,有48.4%的男性不育症者病因不明,男性不育症的防治也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因此探讨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机理和寻求有效的防治药物是当今国内外男性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科学家们警告,全球人类的精子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精子的密度也在下降,射精量也在减少,男性不育症将是本世纪继心血管、癌症之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同时不育症也给个人、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给社会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该研究方向拟利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男性不育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较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资料调研,试图从中探索出当代条件下男性不育的中医发病学规律、证候学规律等,从而为中医学今后更好地防治男性不育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以及据此总结出中医学对男性不育发病学、证候学认识的新观念(点)和新理论。
从宏观方面和从总体上对当代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下男性不育一病的中医发病学与证候学表现规律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和全面把握。
由于男性不育临床证候变化复杂,调研内容较多,统计工作量大,因此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统计,不仅工作效率低,且容易造成统计上的差错。为此本研究采用先进的软件建立中医证候调研数据库以提高资料统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学术带头人:孙自学教授
(2)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炎的研究
本研究是通过开展前列腺炎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诊断及疗效评价的研究,形成系统的前列腺炎理论与治疗体系,主要是阐明前列腺炎的证候分布规律和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形成证候诊断规范,提高前列腺炎辨证治疗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前列腺炎的证候生物学基础、证候诊断规范、优化治疗方案筛选、中药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前列腺炎的理论研究:病因(湿、热、痰、虚、瘀)→病位(精室病证理论)→发病脏腑(肝、脾、肾)→证候规律(前列腺疾病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调查)→治法(清热利湿,祛痰化瘀,疏肝健脾补肾);文献研究→完善充实理论(精室病证理论)→实验研究证实其作用机理。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炎的临床应用研究:理论基础(病证结合)→法则(清热利湿,祛痰化瘀,疏肝健脾补肾)→系统评价→方药→临床研究(多中心)→疗效评价→推广应用(理论、复方、药物)。
学术带头人:王祖龙,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暨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男科会诊中心专家组成员,河南省计划生育暨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学院骨干教师。主持省级课题2项;获得科技成果2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部。
(3)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研究
前列腺增生症是50岁以后男性常见的男科疾病,其病理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睾酮学说、胚胎再唤醒学说、干细胞学说、细胞因子学说。项目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机制深入进行研究,阐明bFGF、Caspase-3、Bcl-2、Bax等因子及基因与前列腺增生症的关系,并观察中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发现中药干预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bFGF、Bcl-2的表达、上调Caspase-3、Bax的表达来实现的,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疗效打下基础。
项目组开展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筛选有效方药。依据临床经验,对前列腺增生症提出清热利湿、补肾活血的治疗原则,并创立前列安丸,临床研究显示,其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通过对中药干预前列腺增生症的研究,有望从分子生物学方面丰富、明确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并筛选出有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方药。
学术带头人:陈建设,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暨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男科会诊中心专家组成员。近年来,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4项,获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30余篇。
5.科研情况
近5年共承担各类课题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7项,其他12项,共获科研经费125.8万。获省部级成果2项、厅局级6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7部。临床、教学、科研特色明显,目前在同类学科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6.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现有学术梯队人员共15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名;医学硕士11名,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2001年10月至今,培养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已毕业22人、在读10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2名,毕业学生2名,在读2名;接收国内外60人次进修学习及河南中医学院外籍留学生12人次在本科实习、见习;并编写《泌尿男科学》、《中医男科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等课程供本科教学使用。
7.学术交流与合作
男科学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多次举办国家级及国际学习班和学术会。
8.平台建设
男科学科设有门诊诊断室3间,检查治疗室4间,男科实验室4间,前列腺病特色治疗室2间,性功能康复治疗室2间,共计面积约260平米。男科病区现设病床25张。年门诊量7万多人次。
本学科基地办公面积150平米,拥有图书、情报资料检索,借阅的图书馆和信息检索中心,建立了信息工作机制,购置了计算机,设立了专/兼职信息员6人。建设主要研究病种的信息库,如文献数据库、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炎等临床信息库等。建立专业信息库,包括本学科业务工作信息、国内外相关信息、人才信息、病人信息。主办了1个男科网站,宣传健康教育,进行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