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简介——中医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1.jpg

一、学科沿革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筹建于2007年,系中医学学科分化组建而成。它承载了中医学人文积淀,经历国医大师李振华及邵经明等中医老前辈的创建,以及几代中医临床名家的敬业奉献,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诊疗方案,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学术带头人李鲤教授临证推崇“和谐”,提出“寓补于消”理论,擅长运用保和丸化裁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倡导一病一主方,一证一主药,病证结合的理念。

学科早在2009年就开设了适应中医专业需要的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本科专业,设置《中医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康复学》、《社区基本诊查技能》、《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等课程,在教学中不断加强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手段在基层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一批适应基层医疗需要的中西医兼通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我院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其涵盖科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名科。设有临床研究室、“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全科医生培训示范基地”、“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及“中医治未病社区服务基地”。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将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等中医理论和“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有机结合,运用整体医学观和系统性方法对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和服务模式进行再构建,对中医学进行丰富和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培养可概括为“一种模式、两个路径、三条渠道”。通过数年实践,学科初步建立“五年一贯制”(普通高等中医学教育五年制本科)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进一步建立“5+3”(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五年本科+三年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条件成熟下建立“5+3”(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五年本科+三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研究为主,通过中医药防治社区常见疾病的临床实践,提炼社区中医适宜技术。从机制、规范、评价、推广等多层面对熏洗、药浴、水疗、敷贴、捏脊、刮痧、脐疗、穴位埋线、膏药贴敷等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全科医疗、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全科服务。

三、学科带头人

全科医学2.jpg

学科带头人孟毅,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河南省睡眠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健康管理社区行-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培训”讲师,河南省免疫学会委员,郑州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河南省教育科研专家库成员,首批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成员。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3项(参与),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厅级课题2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在国内公开医学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30部。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究:建立中医药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制,形成中医全科医学的教学培训课程体系,完成中医全科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教学的研究课题,取得丰富中医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支中医药服务的优秀全科医学人才梯队。本学科针对不同层次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制定教学计划、方法和管理制度。

    2. 中风病及其相关疾病社区中医药干预和健康管理: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从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出发,通过建立健康档案电子平台系统对常见慢病进行研究,总结制定常见慢性病诊疗方案,建立社区常见病的中医适宜诊疗规范;建立慢病及健康管理模式、技术平台和评价体系,打造中医慢病及健康管理的研究基地。

    3.社区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的应用研究:构建中医适宜技术的评价体系,量化中医适宜技术的疗效;研发一些中医适宜技术的新项目;编写制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及培训教材;通过对社区医师有计划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中医全科社区医师队伍,为基层医院培训人员,向基层社区、县乡卫生站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4.重视学术、科研发展,加强科学研究,注重学术交流,鼓励和推动学科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

五、科研情况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有全国名老中医1人,博导1人,硕导4人,博士6人,硕士4人。近5年本学科科研情况如下:参研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厅级课题10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2项;出版专著38部,发表论文60篇。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项,科技成果与转化包括教学成果奖9项,专利4项。

六、     教学与人才培养

全科医学3.jpg全科医学4.jpg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承担着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学科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担任《中医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康复学》、《医学心理与精神卫生》、《社区基本诊查技能》、《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方剂学》等授课任务,年均授课1500学时左右,讲授本科学生6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人,留学生10余人;转岗培训300学时。临床每年接收实习生300名,进修生10名。发挥国家、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积极进行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进一步加强中医全科医学学术骨干及师资队伍培养,积极探索并适时重点开展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的培养,逐步培养更高层次的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博士2名。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崔应麟教授,任河南省睡眠研究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管理局“112”人才工程专家。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本草药膳学院客座教授,在中医药养生康复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本学科主要成员还分别担任河南省健康管理分会秘书长和常务理事。

    在教学和科研上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术交流,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加快提高本学科办学质量和研究生教育水平,增强国内外竞争力,力争开展互换培养硕士等项目,同时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与学习。

八、平台建设

    我校中医全科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全科医师培养基地”、“河南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全科医生培训示范基地”、“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及“中医治未病社区服务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共享机制,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完善基础实验室及实训室建设;两室对外开放,通过和省中医管理局联合,将研究成果向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