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中医急诊学科是新兴学科,2005年成立后由崔应麟教授担任学科负责人,积极组织完善学科队伍,引进人才,培养专业骨干,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2010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
1.学科沿革
中医急诊学课程内容一直是包含于中医内科学中,随着学科发展分工的细化,中医急诊学从中医内科学中分化出来,成立新兴的中医急诊学科。1990年建院时我院急诊科成立,本课程建设之初杨梦昌教授、崔应麟教授、刘爱华教授、范鲁鼎教授等对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学科成立后由我院崔应麟教授担任学科负责人,积极组织完善学科队伍,陆续引进博士生、硕士生,择优留取本校学士毕业生;对青年教师,制定培训计划,并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中青年专业骨干。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科室,二附院急诊科于2002年7月加入了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20急救网络。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诊基地建设单位,并担任“十一五”重点专科主攻病种急性消化道中毒协作组组长单位。
2.学科特色与优势
发热和急性中毒是最常见急症,近年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等,均以发热为主症,中医药为主治疗或参与治疗的优势在医疗界已达成共识。我们通过辨证,或解表退热、或泄热解毒、或清营解热、或清热开窍,豁痰解毒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尚需进一步归纳、总结以及理论上的进一步提高,以便最终形成一套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规范。急性消化道中毒采用中药解毒三联法(洗胃排毒、导泻排毒、灌胃排毒)进行救治,对伴有神昏、厥脱者配合辨证应用急救中药针剂可起到回阳救脱、醒脑开窍的作用。目前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该方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主攻病种,有充足的资金资助。
3.学科带头人简介
崔应麟,男,1963年10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防治SARS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防治禽流感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防治甲流感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社编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委。2003年被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英模”称号。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医中医急症教学与临床研究,开展了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研究,其中,主持完成的“醒脑灌肠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性昏迷的研究”获2000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另外,对中医灌肠疗法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开展了系列灌肠方药治疗脑出血、急性胰腺炎、高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病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中医灌肠专著《中医灌肠疗法》。参加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第一版)《中医急诊学》的编写,任编委。参加“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急诊临床研究》的编写,任副主编。对中医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也做出了一些贡献,参与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组织制定的《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等规范的编写工作,并出任主编。
4.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含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简介)
1.发热的辨证治疗的临床研究。发热是门诊病材最多但西医治疗起来又颇为棘手的病症,尤其对于那些不明原因的发热,实验室检查找不到诊断依据,治疗颇为棘手。而我们根据其主症、伴见症辨证施药,或解表退热、或泄热解毒、或清营解热、或清热开窍,豁痰解毒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再有,近年来蔓延全球来势凶猛的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等,均以发热为主症,中医药为主治疗或参与治疗的优势在医疗界已达成共识。对发热的治疗团队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缺乏分析、归纳和总结以及理论上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形成一套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规范,这是我们的初步目标。
学术带头人崔应麟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防治SARS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防治禽流感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防治甲流感专家组成员。2003年被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英模”称号。近年来主要从事发热辨证治疗的临床研究,通过辨证用药,并配合中药擦浴、针刺等特色疗法加强退热效果。获科研成果3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3部, 在研课题1项。
2.急性消化道中毒诊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急性消化道中毒是急诊科独一无二的常见病材,采用中药解毒三联法(洗胃排毒、导泻排毒、灌胃排毒)进行救治,对伴有神昏、厥脱者配合辨证应用急救中药针剂可起到回阳救脱、醒脑开窍的作用,目前,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它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很多患者家属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不能接受,认为“中医不救急”,这需要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解释。该方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主攻病种,有充足的资金资助。
学术带头人刘爱华教授,女,1957年5月17日生,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分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医急症的教学与临床研究,近年来主攻方向是急性消化道中毒诊疗方案的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洗胃、导泻、灌肠等特色疗法救治急性消化道中毒的患者,对出现厥脱的重症患者,联合使用回厥救脱的中成药针剂静滴提高疗效。近年来获科研成果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2部,在研课题2项。
5.科研情况
论文
发表论文27篇(均为第一作者),其中国核2篇,省核4篇,国家级14篇,普通级7篇。
出版论著
出版著作6部,其中教材2部,诊疗规范1部,学术著作3部。
成果
获奖9项,其中省级4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厅级奖5项(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三等奖1项)。
6.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学科承担学院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学、见习和实习任务;每年派送1-2名业务骨干到全国各大名院进修学习,并接受全国进修人员,相互学习和交流。
7.学术交流与合作
2006年来每年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主攻病种临床方案的交流讨论会议,并被推举为急性中毒协作组组长单位。现已召开重点专科主攻病种梳理会议4次,并与协作组成员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海、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2009年参加了上海中医药大学PBL教学法的培训学习。
8.平台建设
学科具有配置合理,团结协作、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我院设有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其面积近600平方米,是我院综合技能模拟训练场所,为学生急救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的实验室如中药药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解剖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能够满足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基地建设单位40万元的经费资助。
以上条件为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和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