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历史沿革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科前身为河南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其随河南中医学院的建立(1958年)而建立。后于2002年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建立第二临床医学院,并更行学科制建制,同时建立第二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科(包括中医外科和西医外科),为更好促进学科发展,发挥中医学科优势,于2009年成立中医外科学科,本学科主要承担中医本科、骨伤本科、中升本班、专升本班、成人教育学院及海外教育学院的中医外科学课程教学任务。学科建立以来致力于临床科研及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及完成,学科现已经拥有以知名教授为主体的老中青结合队伍,以多学科技术优化组合,学科内涵建设为目标,以学科核心问题和前沿领域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的专业研究群体。
2.学科特色与优势
在学科带头人席作武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突出自身中医院校特色,发展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优势,积极进行学科建设,现已形成了中医肛肠、中医皮肤病、周围血管、乳腺病4个研究方向,某些研究在中医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
3.学科带头人简介
席作武,男 1964年7月生,河南省名中医, 博士生导师,医学硕士学历 主任医师 教授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肛肠科主任 中医外科学科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便秘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委员,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肛肠分会副会长,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学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抗癌协会大肠癌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中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学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医学专家会诊中心肛肠专业首席专家,郑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2009—2014年分别赴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及荷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讲学及学术交流。先后获“全国肛肠教育知名专家”、“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全国知名肛肠教育专家”、“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先进名医工作室—席作武名医工作室”、 “河南省中医肛肠学科知名专家”、“2009年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肛肠专业委员会先进委员” 、“2009日本国第13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大会先进演讲者”、“2010荷兰世界中医药大会优秀演讲者”、“2010越南肛肠会议最佳演讲者”、“2011英国 世界中医药大会优秀演讲者”、“河南中医学院2009--2010年度文明教师”、“2007-2008年度先进教师”、“2010年‘十一五’期间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中国农工民主党河南省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被《中国专家名人辞典》、《功在千秋医疗人物》等收编入典。从事中医外科学肛肠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30年,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擅长治疗:痔瘘病:痔疮、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等;大肠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大肠功能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出口梗阻型便秘;大肠肿瘤:结肠癌、直肠癌、肛管癌、大肠息肉等;肛门直肠性病:肛门直肠尖锐湿疣、淋菌性直肠炎等。省内率先开展“无痛治痔技术”,根治痔瘘无痛苦,中央电视台2套《健康之路》曾做专题采访报道,受到广大患者好评。特别对肛肠科疑难病有深入研究及独特治疗方法,“三步三法”根治难治性复发性肛门直肠尖锐湿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复杂肛瘘、晚期直肠癌结肠癌有良效,对顽固性出口梗阻便秘采用内括约肌松解术、直肠前突柱状缝扎直肠阴道隔重建术、耻骨直肠肌挂线术、PPH术,收到很好效果。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核心期刊17篇、国家级39篇、省级10篇),编写专著6部,获省市级科技成果8项,现主持科技研究项目3项。
4.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含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简介)
目前学科有中医肛肠、皮肤、周围血管、乳腺病4个稳定研究方向
1)中医防治肛肠病的研究
本学科组学术带头人为席作武主任医师,肛肠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俗称“十人九痔”。我科开展中医治疗肛肠疾病多年,在中医治疗肛肠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在常见的肛肠疾病治疗方面,如痔、肛漏、肛周脓肿、肛裂、直肠脱垂等疾病,采用中药外敷、中药栓塞药、中药枯痔疗法、中药灌肠、中药熏洗、中药帖敷、中药热烘等外治法。这些疗法以外治法为肛肠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熏洗疗法是中医肛肠科的重要外治方法之一,能治疗各种痔疾、脱肛、肛裂及痔痿术后肿痛等。采用中药辨证熏洗治疗能达到与手术治疗同样的效果,不仅疗效好、作用快、痛苦小,还能减少因手术而造成的并发症。在手术治疗上,如环状混合痔,在传统外切内扎的基础上,采用环切环状缝合保留皮桥、术后切断部分括约肌的方法,减轻术后切口疼痛、水肿等并发症,而且愈合时间短,疗效非常好。注射疗法治疗各期内痔一次注射治愈率达到95%,对痔核的萎缩效果与手术的结扎和切除法不相上下,而疗程大大缩短,基本无痛苦。对于高位复杂性肛漏,采用挂线术(包括挂单线、多处挂线、挂实线、挂虚线等)既达到了疾病根治效果,有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混合痔合并黏膜内套、松弛、便秘的病人时,该科采用齿线上黏膜点状结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在治疗痔疮的同时改变了病人术前便秘,黏膜松弛、内套的症状。对陈旧性肛裂,采取病灶切除结合内括约肌松解术,在根治疾病的基础上,纠正了患者肛管括约肌痉挛的病理基础,起到了杜绝肛裂复发的作用。对术后患者运用中医康复学理念,运用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此外,调和脾胃的方法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此外在顽固性便秘、慢性结肠炎等慢性疾病治疗方面,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采用中药口服,中药直肠滴入,穴位治疗等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中医防治皮肤病临床研究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刘爱民主任医师,刘爱民,男,主任医师,河南省目前唯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专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跨世纪“112”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性病分会理事、河南省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分会副会长、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皮肤科学会委员、河南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委员、郑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2007年1~7月曾应邀到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做访问研究(皮肤病组织病理诊断)。擅长治疗慢性荨麻疹、重型斑秃(全秃、普秃)、黄褐斑、白癜风、顽固性牛皮癣、痤疮、湿疹、扁平疣、尖锐湿疣等。皮肤病学科组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天人相应等学说多角度认识皮肤病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并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皮肤病的病机形成了较完善的认识,着重脏腑辨证,结合皮损、经络辨证,针对风、湿、热、虫、毒、虚、瘀等致病因素,采取内外合治,整体调节,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皮损自然消退。多年来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神经障碍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结缔组织及有关免疫性皮肤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凸显出许多优势病种。我们从基因层面对斑秃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在国内首创了斑秃“综合疗法”,对斑秃特别是难治性斑秃显示出明显的疗效。慢性荨麻疹的容易复发是西医学界束手无策的公认难题,我们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全面的解读,从湿、虚立论,总结了七大常见证型,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极低。
3)中医防治周围血管病临床研究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何立刚主任医师,何立刚,男,副主任医师,擅长脉管炎、静脉曲张、血管瘤等周围血管病的治疗。1980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85年毕业即留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周围血管科工作。曾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是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第一批培养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12”人才培养的临床专家。2002年至2009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工作,任血管外科主任。并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选拔的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经过3年的研修,获得“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2009年至2011年6月在河北衡水东方周围血管病医院工作,被聘为业务院长。2011年7月到河南省中医院工作,任周围血管科主任。主编和参与编写出版了《缺血性肢体疼痛与镇痛》、《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急危重症的中西医诊治》、《现代血管外科学与血管介入治疗学》、《汪忠镐血管外科学》等专著。曾两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分别做《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糖尿病患者的足部防护》专题讲座。何立刚主任周围血管科学科组在临床工作中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西医取长补短,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与手术介入疗法相结合、综合治疗与康复相结合,在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了选择性血管造影、球囊扩张及放置支架、选择性血管栓塞等血管介入性诊疗技术及血管搭桥、血栓取出、深静脉戴戒瓣膜修复等血管外科手术,术前和术后配合中药治疗以减轻术后的并发症、巩固治疗效果,中西医优势互补,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肢体坏疽、肢体动脉栓塞、大动脉炎、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布加综合征等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研制的清脉通络丸、温脉通络丸、舒脉活化丸等系列内服药剂,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上中医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空白。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得益彰,解决了周围血管疾病治疗的诸多疑难问题。配制的八宝生肌散等系列外用药物,对烧伤及各种外伤创面、周围血管疾病并发的各种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的恢复及新生皮肤生长有着独特的效果。结合传统药方研制的消肿解毒膏、化腐丹1--3号等,对各种疮疡采用不同疗法,有效的解决了疮疡发病中的红肿疼痛,发病后的溃破流脓,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问题。
4)中医防治乳腺病临床研究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郭宇飞主任,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乳腺病防治研究中心网络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黑龙江鸡西煤炭医学院,后于河南省中医学院深造。从事外科临床及外科教学三十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乳腺良恶性疾病,尤其在乳腺癌手术与乳房整形方面有所创新,对外科常见病及乳腺癌手术治疗、术后综合治疗有一定造诣,参与主编《乳腺增生病中西医诊治全书》,《图说乳房疾病的自我检测》,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国家专利2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命名的乳腺专病医疗中心,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外科分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及河南省中西医结合乳腺疑难病会诊专家组挂靠单位,是集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乳腺疾病防治研究机构,设有专科门诊和病区,拥有著名专家、教授,其中主任医师3人,硕士生导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目前承担有“凋瘤丸对乳腺癌晚期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凋瘤丸对乳腺癌凋亡基因Bcl-2作用的实验研究”,“乳腺自我检测卡在女性乳房保健中的应用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并与国内多家单位在学术上保持着稳定的联系和交流,开展学术合作,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保持在专业领域的先进性。我科坚持采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乳腺癌、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乳头溢血溢液、浆细胞性乳腺炎、乳房异常发育等各种乳腺疾病,开展各类乳腺手术,疗效独特。我中心坚持医疗、科研、教学相结合,积极采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预防诊断治疗各种乳腺疾病。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 1.采用口服中药及外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采用中药及手法排乳等绿色疗法治疗急慢性乳腺炎,配合中频理疗治疗女性内分泌紊乱、乳腺增生,女性功能障碍乳腺发育不良等良性疾病。 2.在乳腺癌的治疗上,采用个体化治疗理念,在手术方式选择、化疗方案选择、内分沁治疗、放疗等方面更体现人性化、合理化,进而获得最好的疗效。3.对乳癌术后、放化疗后,为防止乳癌复发、转移等,有系统地应用中医药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在晚期乳癌的综合治疗、术后上肢水肿及术后顽固的局部溃疡等临床疑难症方面,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达到了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目前学科拥有中医肛肠病学及中医皮肤病学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硕士授予点,已培养硕士40余人;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学科已经形成以著名专家为核心、高层次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结构合理的的高层次学术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9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9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医教研队伍。科研方面,本学科围绕围绕学科学科研究方向,开展多项科研及教学课题,其中3项通过鉴定获奖,在研经费15万元,近3年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6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教学方面,本学科主要承担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中医肛肠病学授课任务,年均课时数在1200节以上,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结合临床,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学科还积极进行广泛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各种中医外科研究的学术会议,同时还多次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多先进经验。
5.科研情况
本学科围绕围绕学科学科研究方向,开展多项科研及教学课题,其中3项通过鉴定获奖,在研经费15万元,近3年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6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教学方面,本学科主要承担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中医肛肠病学授课任务,年均课时数在1000学时以上,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结合临床,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学科还积极进行广泛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各种中医外科研究的学术会议,同时还多次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多先进经验。
6.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本学科主要承担中医本科、骨伤本科、中升本班、专升本班、成人教育学院及海外教育学院的中医外科学课程教学任务。学科建立以来致力于临床科研及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及完成,学科现已经拥有以知名教授为主体的老中青结合队伍,以多学科技术优化组合,学科内涵建设为目标,以学科核心问题和前沿领域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的专业研究群体。在学科带头人席作武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突出自身中医院校特色,发展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优势,积极进行学科建设。
7.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还积极进行广泛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各种中医外科研究的学术会议,同时还多次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多先进经验。
8.平台建设
学科注重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全面开展中医防治肛肠病、周围血管病、皮肤病及乳腺病领域4个具有先进性和稳定性的学术研究方向的临床研究。建立面向全国的中医诊疗优化方案和诊疗规范体系。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攻关或协同攻关,力争有所突破。形成诊疗水平高、临床疗效显著、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国内一流重点优势学科。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培养和造就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医外科人才,建设了一支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团队,汇聚一批以杰出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能够保证学科持续发展的的学科队伍。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加强研究室、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改善实验条件,建设以创新、交叉和开放为基本特点的以临床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及国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构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增强各学科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参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全面提升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同时制订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切实形成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从临床、教学、科研全面推进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