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简介——中医学覆盖二级学科中医儿科学

一、学科沿革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科的前身为河南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于1958年建院之初设立。198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并连任3届,2000年再次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儿科学科目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郑州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设《中医儿科学》、《中西医儿科学》课程,承担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基层进修医生等各层次人才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任务。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学科建设以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儿童康复科、计划免疫及儿童保健科为依托,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已逐步形成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有显著专科特色的科室。在小儿咳喘、发热、腹泻、厌食、积滞、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动症、抽动症、脑性瘫痪、脑损害、精神发育迟滞等疾病的诊疗方面和儿童保健方面体现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研究出院内制剂“益脑止痉颗粒”“宁神益智颗粒”主要用于多动症、抽动症的治疗;“感热颗粒”、“咳嗽颗粒”、“亚康颗粒”、“消积颗粒”、“婴泻颗粒”为基础方加减变化治疗小儿发热、咳喘、厌食、积滞、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疗效显著,特色突出。设有中医特色治疗单元6个。率先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开设了新生儿科,并于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爱婴医院”。目前设有普儿病区、儿童康复病区、新生儿病区共3个病区,拥有病床数200张,平均年接收住院病人近4000人次,年门诊量14万余人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我省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儿科学科建设起到良好的支撑和平台作用。

三、学科带头人

侯江红,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养生学会主任委员。长期承担中医儿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学术态度严谨,承担及负责组织了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其所带领的学科被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郑州市青年文明号”,并荣获院级“科技创新团队”等多项集体荣誉称号。

四、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含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简介)

1.儿童健康中医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小儿体质中医辨识、中医药干预小儿亚健康状态、小儿中医药预防保健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中医药理论识别小儿中医体质类型,明确脏腑阴阳气血盛衰,易发疾病和转归,采用中药内服、膏方调理、中药药茶、中药足浴、中药肚兜、中药药枕、捏脊推拿、中药贴敷、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调整儿童体质,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目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利于改善我国儿童整体健康状况。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侯江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养生学会主任委员。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2.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小儿呼吸系统疑难病哮喘为研究内容。根据“冬病夏治、冬病冬防”的理论,采用“三九贴、三伏贴”结合小儿四时捏脊推拿、拔罐和膏方、免煎颗粒剂内服,治疗分发作期与缓解期,根据“治未病”理念,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以改善患儿体质和提高患儿免疫力为治疗理念,提高了临床疗效,使众多患儿获益。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朱珊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管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委员,河南省哮喘联盟委员,河南省新药评审专家,郑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等。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师承我国著名儿科医家李晏龄教授。从事儿科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近三十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小儿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对儿科常见病及疑难重症有着丰富的中西医诊疗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难治性肾病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参加完成多项国家科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研制成功国家级新药两种——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泻速停颗粒。先后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等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在《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撰写专著10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1项。

3.中医药防治脑性瘫痪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药防治的临床疗效观察和生物学机制研究为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头针、体针、耳针、电针等多种针灸疗法,按摩、推拿、点穴、手法矫形等中医手法治疗,中药蜡疗、中药贴敷、中药熏洗等中药外治方法。通过优化中医药治疗方法,为各种脑损伤、脊髓损伤患儿的临床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张新建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分会理事。从事儿科临床30余年,曾在北京医科大学进修小儿神经内科。儿科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诊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症。对于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惊风、抽动症、脑瘫等,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有独到之处,并研发出多种小儿外治方法。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科研成果获奖3项。

4.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药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出中医特色,采用孕期内服中药、生后预防服用中药,确诊后辨证中药内服、中药直肠滴注、中药药浴等疗法,辨证施防、施治。中医药参与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改善患儿体质和健康状况。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董志巧教授,198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熟练诊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重症。解决儿科疑难问题,擅长诊治新生儿疾病及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如新生儿黄疸、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神经性尿频、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症;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科研成果1项,主持科厅局级研项目2项。

五、科研情况

近5年学科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其他课题5项,到帐科研经费58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9部,参编教材1部。目前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儿童健康中医管理研究;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的研究;中医药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研究。

六、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中医儿科学科承担有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成教学院本科生、专科生及儿科研究生《中医儿科学》及《中西医儿科学》的课堂教学任务。另外,学科负责本科生的临床实习、见习及儿科研究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根据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申报教学研究课题,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发表教学论文,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参与编写《临床技能试验》供本科教学使用。2011年,《中医儿科学》被评为河南中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学科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5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医学硕士12名,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2004年9月至今,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78人,其中已毕业48人,在读研究生25人。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安阳市中医院、郑州市中医院等中医药院校和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开展学术和人才交流。平均每年有30人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先后邀请多名国内及省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增进学术之间的交流,拓展学术发展途径,更好的解决一些临床中的疑难问题,扩大了学科影响力。

八、平台建设

   中医儿科学科设有门诊诊断室8间,儿科输液中心1个,儿童理疗室1间,捏脊推拿治疗室1间,雾化治疗室1间,中药直肠滴注室1间,中药贴敷治疗室1间,中药药浴治疗室1间,共计面积约400平米。普儿病区设病床70张,儿童康复病区设病床110张,新生儿病区设病床20张。年出院人数近4000人次,年门诊量14万余人次。学科基地办公面积30m2,拥有图书600余册,主办了2个儿科网站,宣传健康教育,进行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