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简介——校级重点学科西医外科学

西外照片.jpg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西外学科前身为河南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其随河南中医学院的建立(1958年)而建立。后于2002年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建立第二临床医学院,并更行学科制建制,外科教研室划分为第一、二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科,原外科教研室成员随即划分为第一、二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科专职教师。第二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科从医院原有外科科室成员中选拔高层次中青年医师加以培训兼职承担教学任务,依此为基础建立第二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科。2011年随着学科发展,外科学科划分为西外学科和中外学科。西外学科主要承担中医本科、骨伤本科、中升本班、专升本班的西医外科学及临床技能操作课程教学任务。建立以来本学科致力于临床科研及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及完成。本学科建设在人员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的传、帮、带及中青年学者接替,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学科现已经拥有以王世东教授为主体的老中青结合队伍,以普通外科、神经外科、乳腺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技术优化组合,学科内涵建设为目标,以学科核心问题和前沿领域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的多专业研究群体。

 西外学科主要开设《西医外科学》、《临床技能操作》两门课程。承担着第二临床医学院本、专科及成人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授课任务,每年总学时数达到800余学时,每年培养出合格毕业生约400余人。现有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硕士研究生13人;本校毕业10人,外校毕业11人,学科成员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渐趋合理。学科成员在老一辈专家的“传、帮、带”下分别在急腹症、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乳腺疾病、泌尿外科疾病及胃肠道肿瘤等领域有着较深的诊疗、科研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临床和教学上均获得一致好评。学科拥有基本条件完善的临床技能实验室、临床实训室、示教室、投影室、标本室、资料室和信息检索中心及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医疗、实验与信息设备等,能基本满足学科教学、科研和临床之用。

学科带头人

 wangzhuren.jpg

王世东,男,55岁,教授,主任医师,大外科主任,普通外科主任。1984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主要从事普通外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时担任《西医外科学》及《临床技能操作》的教学工作。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西外学科学科带头人,医疗技术精湛,教学效果优良。近年来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4篇,均为独著,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完成科研项目2项,分别获省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担任河南省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本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急腹症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常危及病人生命。如阑尾炎、消化道穿孔,特别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近年我学科对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有了更深的研究,采用早期腹腔灌洗加中药治疗降低了死亡率。术后应用“通腑理气、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2、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

肝硬化是世界性疾病,而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肝炎大国,每年我国死于肝硬化的人数仅列于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病疾、癌肿病这三种疾病,排在第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肝炎病毒携带者已达人口总数的7.2,约1.0亿,这就意味着每年约有40%~65%的人将恶变为肝硬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是指门静脉压力增加(>15mmhg),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伴侧支循环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难治性腹水、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我科最近开展肝硬化门脉高压开展脾切除+脾组织大网膜种植+断流术等手术,效果明显,深受患者好评。在此基础上开展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