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中医养生学学科简介---十二五国家局重点学科

 一、学科沿革

中医养生学是隶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发起的"治未病"健康工程正式启动,中医养生学及相关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及具有教、医、研、学、产等功能的学科。学术带头人韦大文教授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带头人樊蔚虹教授是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在中医药养生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本学科主要成员还分别担任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学院早在80年代就开设了适应中医专业需要的中医养生学课程,此后相继推广至中药、骨伤、针推、中西医结合等多个专业领域。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重点专科“预防与保健”培育项目单位201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目录外自主设置中医养生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新增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学位点。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围绕着中医养生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学科构建了“国医健康管理中心”。其中以传统疗法为主的非药物干预平台——自然堂,面积1884㎡,医护人员25人,旨在挖掘优化、集成创新中医非药物方法,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开展了药酒拍打疗法、点穴疗法、药蜡疗法、药泥疗法、热熨疗法、耳压疗法、药浴疗法、音乐疗法、刮痧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熏蒸疗法等10余种传统疗法,并依托大学成立了“河南中医药大学茶膳研究中心”,重点研发药茶和药膳养生项目,目前已开展脊柱调理、经筋推拿、五体疏通、国药养颜等养生保健适宜技术32项,研发中医养生保健产品8类:养生药茶系列(19种)、药灸系列(5种)、穿戴系列(5种)、药酒系列(4种)、药熨系列(2种)、药枕系列(5种)、膳食系列(3种)、外用系列(6种),注册商标5个(讲医堂、茶泉坊、颐云、本草原浆、五脏粥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著作权18,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然堂与传统医学诊疗中心、治未病中心等共同构建中医养生学临床平台,研究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服务项目。其研究方向依托于传统理论并具有创新性,将中医养生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相结合,构建中医养生学生命健康管理模式: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测—分析—预警—干预—追踪—评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先导,创立了药物、非药物、情志、茶饮、膳食、药灸、药枕等多种有效的健康危险因素中医药干预方案。在肺系病易感人群、疲劳综合征、代谢紊乱综合征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干预作用。

三、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侯江红,主任医师,教授,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预防与保健(治未病)专科负责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分会主任委员。首次提出将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归纳为“道”、“生”、“养”、“和”四字。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根据中医养生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科建设定位方面制定了“开放、协作、融合、共建”字方针做为指导思想,重点发展教学、科研、学术、服务、转化”五个平台,形成了“医、教、研、产、文”的学科发展框架结构以学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2013牵头组织成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提出“学术、产业、服务”的办会宗旨。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够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在本学科具有凝聚力,密切关注本领域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展各项科学研究。其所带领的团队2014郑州市委共青团评为“郑州市青年文明号”,并荣获院级“创新团队”等多项集体文明称号。近五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8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各级成果奖10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业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著作权14项,论著8部,任主编出版自编教材1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1

    四、主要研究方向

    1.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梳理有关养生条文,完善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体系,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建立中医养生文献数据库,对中医古代传统养生理论继承和发展,为学科新理论的提出和新技术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和学术支撑,为中医养生适宜技术的临床研究和中医生命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樊蔚虹教授,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世界中联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河南省教育科研专家库专家。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30余载,参加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的编写,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20余部。

2.中医养生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    

将临床上实用性强和疗效显著的中医养生适宜技术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集成创新,并运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建立中医养生学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服务流程,建立临床推广平台,提升学科的服务能力。通过本方向的深入研究:①继承和创新养生适宜技术;②建立疗效评价体系;③建立中医养生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④提高学科的社会服务职能。在该研究方向学科建设以来获得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3项,其他2项;获得成果20项,其中省部级1项;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其中核心期刊18篇;著作15部,其中副主编以上著作11部;各项专利25项。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侯江红,主任医师,教授,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预防与保健(治未病)专科负责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分会主任委员。从事医、教、研工作近30年,近五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8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各级成果奖10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业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著作权14项,论著8部,任主编出版自编教材1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1

    3.中医生命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养生适宜技术,融入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开展极具中医特色的生命健康管理模式,提升中医养生的临床效果,对影响健康单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警—干预—追踪—评估”,实现中医对健康的全面管理。近五年学科拥有与研究方向相应的科研项目13项,其中省部级1项,厅局级项目9项,其它3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核心论文18篇;专著8部,其中副主编以上著作7部;获得成果13项,各项专利4项。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禄保平,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郑州市科技创新骨干。主持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是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郑州市科技创新骨干。近5年在研课题10项,发表论文21篇,其中核心论文11篇,成果9项,著作3部。

五、科研情况

    近五年来,学科成员在研课题共26项,其中国家级研课题1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厅局级科研立项17项,其它立项5获得科研成果与各级鉴定共47项,其中省部级2项;厅局级45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6项、其他10项)获得专利共3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著作权18完成了注册注册商标5个(讲医堂、茶泉坊、颐芸、本草原浆、五脏粥居);获得著作权18项;开发养生系列产品8类:养生药茶系列(19种)、药灸系列(5种)、穿戴系列(5种)、药酒系列(4种)、药熨系列(2种)、药枕系列(5种)、膳食系列(3种)、外用系列(6种)产品的研发。

六、教学与人才培养

本学科在建设期间积极进行中医养生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和申报工作,通过五年时间建设周期,目前于2015年通过了教育部目录外中医养生学硕士授权点,2017年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新增本科专业。学科的培养层次与方式主要采取学科内部学术交流、研讨,师带徒,进修学习,学术会议和老中医经验继承。学科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师带徒、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以及进修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鼓励年轻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医研水平;加强横向联合,鼓励多学科、多单位科研合作,逐步建立中医养生学科的理论研究、教学创新、技术推广、健康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6个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梯队;加强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提高学科及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在中医养生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本学科主要成员还分别担任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本学科成员近年参加了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康复分会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年会国际养生大会会议等;自然堂接待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波兰、日本、韩国等外宾的参观和学习,并定期邀请澳门、台湾学术团体来本学科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与广州、北京、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术协作关系,并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中医养生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八、平台建设

学科现拥有五个基地平台:服务平台1个(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院国医健康管理中心—自然堂);科研平台1个(2014年河南中医药大学茶膳研究中心);学术平台1个(2013年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分会);转化平台1个(2014年河南颐芸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教学平台2个(2015年教育部目录外自主设置中医养生学硕士授权点,2017年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学位点)。学科建立了河南省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实验室、河南省中医院茶膳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