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中医全科医学--十二五国家局重点学科

一、学科沿革

河南省中医院中医全科医学学科筹建于2007年,系中医学学科分化组建而成。它承载了中医学人文积淀,经历几代中医临床名家的敬业奉献,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诊疗方案,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

学科早在2009年就开设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农村全科医师方向),设置《中医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康复学》、《社区基本诊查技能》、《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等课程,在教学中不断加强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中西医两种手段在基层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一批适应基层医疗需要的中西医兼通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我院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我院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河南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中医全科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结合全科医学的特点,融合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和家庭的集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为一体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全科医学涵盖中医学、全科医学、西医学、社会学、家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范围包括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健康问题和疾病,内容涉及社区全科医学相关疾病的防治与管理、中医全科医师的教育与培训、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不仅要从学术上提高中医的理论深度和水平,还要从服务模式上为中医药在社区的应用提供指导,从而有效的提高中医临床的整体服务水平。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承载了中医学人文积淀,经历李鲤、崔应麟、王立忠、王松龄等著名中医专家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失眠、颤证等重点病种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规范和治疗方案,指导着临床实践。学术带头人李鲤教授临证推崇“和谐”,提出“寓补于消”理论,擅长运用保和丸化裁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倡导一病一主方,一证一主药,病证结合的理念。

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将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等中医理论和“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有机结合,运用整体医学观和系统性方法对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和服务模式进行再构建,对中医学进行丰富和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培养可概括为“一种模式、两个路径、三条渠道”。通过数年实践,学科初步建立“五年一贯制”(普通高等中医学教育五年制本科)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进一步建立“5+3”(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五年本科+三年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条件成熟下建立“5+3”(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五年本科+三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研究为主,通过中医药防治社区常见疾病的临床实践,提炼社区中医适宜技术。

三、学科带头人

本学科学科带头人孟毅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脑病专科负责人,河南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重点中医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兼任河南省睡眠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社区中医药信息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脑病学组委员、河南省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专业委员会主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世界中医药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常委。

坚持医教研一线工作,每周坚持出门诊和病房查房,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目前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7人,在校9人。目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河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培养指导能力,使本学科队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承担科研项目数十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30部。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与方法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改革全科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规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合格中医全科医师。目前该研究方向科研课题立项1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4项;研究成果7项,省部级4项;发表论文15篇。目前已初步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南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增强了学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中风病及其相关疾病社区中医药干预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风病及其相关疾病预防、医疗、康复等一体化全科服务推广应用的研究。主要通过多种方法对中风病及其相关疾病进行研究,包括基线调研、症候判定、干预措施、动态监测等连续性社区中医药干预新方法,完善适应社区的脑血管病中医药干预规范方案。目前该研究方向科研立项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3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30篇。

3.中医社区适宜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医社区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研究,主要通过筛选一批社区慢性病常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常见慢性病的社区中医卫生适宜技术方案,构建社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平台。目前该方向科研立项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6篇。

五、科研情况

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199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6篇,核心期刊93篇;出版代表性著作20部,其中教材3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共7项,其中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级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科研投入和成果产出绩效明显,成果具有较强的转化能力,较好地服务于学科的教学、临床,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六、教学与人才培养

学科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中心指导下,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中心,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推广P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由教师灌输向学生自学的转变。参加学校组织教育专家来校举办教育教学讲座,就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中医学专业认证等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使学科教师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促进了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医全科医学学科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学科人才培养,新进青年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学科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培训学科骨干,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构建合理梯队,选拔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整合多学科研究人员;深化教学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制定措施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每年参加1次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安排36-45岁学科成员参加学术会议1次以上;同时制定有进修计划,轮流到国内重点学科进修学习;学科骨干成员拜师国内和省内名老中医跟师学习。近五年来学科教师共外出学术交流24人次,新晋教授1人,新晋副教授3人;新增博士生导师1人,新增硕士生导师5人,学科孟毅、常学辉荣获2014年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学科发挥国家、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平台作用,积极进行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进一步加强中医全科医学学术骨干及师资队伍培养,积极探索并适时重点开展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的培养,逐步培养更高层次的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学术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四家国内学术机构,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定期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上取得良好效果。

学科制定了完备的学科学术交流计划,学科成员参加第二期全国中医全科医学骨干师资高级培训班、第四届全国全科医学师资骨干精品培训班、全科医师教育和管理等学术会议,共24人次,能够完成学科建设需要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八、平台建设

本学科依托河南省中医院,建设有全科医师综合楼、河南省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河南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拥有“河南中医学院脑病研究室”,脑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单位。基地目前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拥有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为开展全方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了基础。目前已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完全服务于学科人才培养和技能转化的功能需求。

自本学科成立以来,在学科带头人领导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利用单位投入学科经费及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争取的项目经费几百万元,为学科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