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中医心病学---十一五国家局重点学科


学科沿革

中医心病学学科始建于70年代,由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著名中医心病专家孙建芝、袁海波、毛德西教授创建,现已形成一支以韩丽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朱明军、王振涛为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知识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具有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冠心病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国家药监局心血管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名科。拥有河南省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设四个病区、两个冠心病监护病房及心病研究所、中药药理实验室(三级)

特色与优势

目前中医心病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重点发展中医药防治扩张型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四个研究方向。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心病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心系疾病临床疗效、促进学术发展为最终目的;以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契机,开展了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治及应用规范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治疗方案研究;制定了胸痹心痛、心悸等特色诊疗方案;研制开发了治疗心衰的“参附益心颗粒”、“心衰康颗粒”,治疗冠心病的“芪参胶囊”新药;进行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律复康胶囊、心悸宁胶囊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并依托国家三级中药药理实验室建立了膜片钳实验室、细胞与分子诊断技术临床转化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细胞成像实验室,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使我院在该领域处于国内中医心血管界领先水平;开展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及标准建立的研究及相关药物防治冠心病机理和疗效观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

学科带头人简介

学科带头人韩丽华,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校学术拔尖人才,现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心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2004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学项目3项;获得科研奖项1项,教学奖项1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被SCI收录3篇,出版专著6部,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注重学科人才培养,重视医疗、科研、教学建设。

主要研究方向

1 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证侯学、优化治疗方案、有效方药筛选、有效方药药理机制及其预防康复等研究。目前有在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疗常见病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其它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2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

本方向的内涵是通过开展心衰(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诊断及疗效评价的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衰(心力衰竭)辨证治疗的水平,增加临床疗效。建院50多年以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一直是本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重点围绕心衰的病机、证候规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模型建立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获得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获得成果及奖项4项,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中文核心25篇,SCI收录3篇

3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

本方向的内涵是通过开展心律失常(心悸)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诊断及疗效评价的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心悸)辨证治疗的水平,增加临床疗效。本学科李振华、孙建芝、毛德西教授等老一代专家在70年代即开始了关于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对中医药在诊治病窦综合征、早搏、房颤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研制出了院内制剂律复康胶囊、五参顺脉胶囊、病窦康口服液等药物。另外从病名规范、症、证、证治规律、诊疗标准、治疗方案、治则治法、方药、新药研制全方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获得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获得成果及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中文核心26篇,SCI收录2篇

4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

本方向的内涵是通过开展冠心病(胸痹)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诊断及疗效评价的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胸痹)辨证治疗的水平,增加临床疗效。经过名老中医医袁子震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袁海波、孙建芝、毛德西、韩丽华教授等几代人研究,从病名规范、症、证、证治规律、诊疗标准、治疗方案、治则治法、方药、新药研制全方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发了“宽胸畅心丹”、“冠心舒乐胶囊”、“五参顺脉胶囊” 等院内制剂,和芪参胶囊新药,现已上市。获得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获得成果及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中文核心26篇,SCI收录10篇

科研情况

5年共承担各类课题44项,其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4项、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973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6项,其他8项。获得科研成果省部(局)级7项。学科建设、科研和临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临床、科研、人才等建设为载体,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研究基地,促进学术发展,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教学与人才

重视本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制定了中医心病学科学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方案。建立了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建立了人才培养制度与档案。注重转化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特色体现。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成才规律的研究,培养传承型和创新型人才;造就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的学科带头人;加强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通过教学研究、教材编写、重点专科建设、基础研究等,与广东省中医院等80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国外多个学术机构存在长期的交流与协作关系,聘请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德国圣伊丽莎白医院等多名教授为本学科座客教授。派学科人员到日本浜松医科大学附属病院、日本京都女子大学、纽芬兰纪念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等进行学习研究,且与以上两家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全国或省级心血管学术研讨会和各级继续教育。

平台建设

本学科通过专科专病基地建设,重点研究室、研究所建设,实验研究基地,心脏病康复单元建设,中心监护室建设,心血管检查室建设和网络信息库建设,把自己建设成为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