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医学技术学科简介---第九批省级重点学科

 一、学科历史沿革

临床检验诊断学科成立于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建院伊始,最初为西医诊断教研室。改革开放以来,学科以王汝琨教授、段振离教授为带头人,培养并造就了李永伟主任技师、孟毅教授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现已成为本学科的骨干。1999年实行医教合一时,西医诊断教研室整建并入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由医技科室的兼职教师组成。自2004年以来,尤其是2005年教学评估以来,学院对人才队伍进行统一优化组合,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科不断引进人才,已形成一支梯队合理、胜任教、医、研的师资队伍2018年成功申报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并更名为医学技术学科。现有专兼职学科成员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9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10人,本科学历2人;本校毕业4人,外校毕业10人,学科成员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渐趋合理。

图片js.png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医学技术学科承担着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本、专科及成人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诊断学》授课任务,每年总学时数达到1500余学时,每年培养出合格毕业生约500人。学科成员在老一辈专家的“传、帮、带”下分别在教、医、研方面得到很好地发展,在教学和临床上均获得一致好评。形成了以临床疾病发病机理实验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临床微生物耐药机制及流行病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学科带头人简介

学科带头人李永伟,医学博士,主任技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检验科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主任委员,河南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河南省免疫学会理事,河南省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专家组成员,河南省委组织部第六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审稿专家。获省部级科研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厅局级科研一等奖两项,目前承担2014年科技部“863”子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三项,厅局级课题一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4篇,被SCI收录3篇,编写著作2部。在临床微生物耐药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四、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1.临床疾病发病机理实验研究,学术带头人牛小斌副主任技师;2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学术带头人孟毅教授;3. 临床微生物耐药机制及流行病学研究,学术带头人李永伟主任技师。

五、科研情况 

本学科现承担国家自然资金课题一项,科技部“863”子课题一项,省级科研立项5项,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SCI论文5篇,科研成果获奖10余项,著作20余部。

六、教学与人才培养

目前学科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每年培养研究生3-6名。本学科每学年承担500余人的本科生《诊断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500余人次的实习前强化培训和毕业前的“三站式”临床医师模拟考核。由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占有重要分量,因此,本学科紧紧结合临床需要和考核要求,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使学生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基本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培养出了一批批合格优秀的中医学毕业生。同时本学科还承担这着临床实习带教和规培任务,每年实习带教和规培人员达30余人。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重视开展学术交流,近年来有人员作为访问学者在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在国内与全国十多所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互派进行学术和人才交流,先后派出人员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和医院进行进修、短期学习和学术交流。每年有20多人次参加国际及国家级、省级本专业学术会议。本学科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我院或我省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学科内也定时进行科内学术交流,介绍本专业最新进展情况和个人参与课题的完成情况。学科有6人在国家、省、市专业委员会担任委员及常任理事职务。

八、平台建设 

本学科拥有设备完善的临床技能实训实验室以供学生《诊断学基础》的实验课教学。还拥有设备完善的实验室以供学生进行见习和科学实验研究,每年有30-50位研究生在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实验室做硕士实验,同时学院及医院逐年投入约五千万元购置临床及教学科研所需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PCR仪、核磁共振、三维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检体实验多媒体系统、肝脾触诊模型等,同时建设并不断完善临床技能强化实训室、购置实训仪器及设备,最大限度满足后期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近两年来学科在学院和医院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成绩。学院共有实习教学基地20余家,均为二级甲等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有足够的病源和较高的医疗水平,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临床实习及学科成员的教学、科研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