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中医学本科一班 张彤 指导老师:吕沛宛
期待了四年的实习生活,在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展开,带着满怀的期待,但又有莫名的害怕和敬畏。
我被分配到跟吕沛宛老师诊疗。2021年7月16日的第一个病例,终生难忘。
一个12岁的小男孩,自2021年6月18日开始,发热一个月,白天体温36.5-37.5度,16-20点开始升高,0-3点达39-39.2度,后慢慢汗出热退。右则颈部显著肿胀,检查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右侧淋巴结最大者31*13mm,余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特殊,无流行病学史,新冠核酸检查阴性,两年前发热用中药比西药效好。曾辗转多家医院,分别给予头孢硫米,头孢他啶、青霉素和阿糖腺苷针剂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从290*109/L降到73*109/L,行骨髓穿刺检查及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右侧颈部淋巴结肿痛,欲行颈部淋巴取样进一步检测,并告知可能会有出血性疾病风险。患者母亲与医院沟通,渐缓颈部淋巴取样检测,请中医诊治观察,得到允许。
患者精神差,面色清瘦,食差,舌质红,苔腻水滑,舌两边少许杨梅点,左脉微,右脉滑数,咽喉稍红,夜间发热,白天热退汗出,老师说规律的白天不热晚上热,这也是柴胡证的往来寒热,综合脉证,辨证为胆热脾寒,用柴胡桂枝干姜汤3剂,每4小时一服药,2天服完回诊。本来是治未病科,入科时,老师讲的都是未病预防的知识,突然来了一个从来没见没学又诊断不明的病,很迷茫如何着手治疗,盼望病人回诊。
二诊:第一天发热时间减短,夜晚体温最高38.4度,但第二日夜间热势到了39.6度,后汗出热退,奇怪的是服药两天,患者血常规正常了,血小板计数从73*109/L升到309*109/L。孩子诉抬头和转颈右侧锁骨下和颈部疼痛,欲呕,纳呆。
老师说发热欲呕,寒热往来,还是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通调三焦,舌质红表明患者内有热,舌苔腻是因患者食用生冷,阻遏胃气,中焦受阻,不能斡运人体气机升降,故邪热壅滞上焦,身体之气是肝脾左升,肺胃右降,全在中气,胃气不降则肺气不降,故见呕恶,颈部淋巴结肿痛,所以加用贝母升麻鳖甲汤清热凉血解毒兼软坚散结,平胃散加干姜温化中焦寒湿,银柴胡、胡黄连清夜间虚热。理论如此,用药三天回诊。
三诊家长诉服药1剂,一直汗出,当天体温最高37.5度,2剂体温降至36.5℃。颈部肿痛减轻。后继续服用上方加减5剂复查颈部彩超:最大淋巴结从31*13mm消退到20*11mm。
打小接触的大多是打针输液的医疗,学了几年中医,入校时的中医思维培训,在后来的部分西医课程直观思维中渐渐淡出,没想到,到了临床第一站,如非亲见,难以置信的中医药疗效让我们这一批的几位实习生吓得回家赶快拿起中医书温故知新,原来老祖宗的家伙什儿这管用。
随着实习的推进,科室每天晨会各位老师讲课和业务学习,慢慢懂得,中医看病是至高智慧。望、闻、问、切,其沉静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毛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个传说中的纯中医科室,见到的所有病人都是在中医思维和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施治。一位头痛多年的患者,打针输液,查不出病因,老师四诊后说是头部湿困,想不到用艾重灸两天头痛大减;脑梗后遗症行动不便的患者,印象中这是最难治的,老师诊疗后说先刮痧疏通经络,后灸疗补元气,没想到患者次日再行灸疗时说走路腿轻松了;还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找不出病因等病,我看到的中医确实是未病、已病、病后都棒棒哒。但老师教育我们,一定要与时代共振,说中医从来就和现代医学和科技并进,新石器时代,我们会用砭石,青铜器时代,我们会用银针,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当然都要在中医思维指导下为我所用。
感谢科室和老师,带给我的是其他任何技术都代替不了的中医自信心,这份自信能够支撑我坚定我的理想,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努力学习,用这个伟大的宝库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