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血管瘤特色治疗专科

特色治疗:

所有的治疗,必须以患者的最小伤害为目的!

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淋巴管畸形往往发生在头面部。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的恢复面部容貌。

我科采用口服中药、西药,结合局部光子照射、微频微创治疗,局部注射、手术切除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类型血管瘤,具有痛苦小,见效快,不留瘢痕的特点。

图片1.png

什么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或先天畸形,其中以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尤为多见,一般认为发病率约1.1%-2.6%。血管瘤可分布于全身,但相对好发于面颈部。男女发病比例悬殊,约1:3~5。

病因:血管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增殖和消退现象仍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普遍认为在胚胎形成早期各种因素导致的血管生成异常。

临床表现: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和消退期。初发时多表现为蚊咬状或针尖样红点,也可出生时即为片状红斑,生长速度有的十分缓慢,有的则能在数周内侵犯大片正常组织和器官,严重时几乎可累及整个面部,造成严重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其典型外观为鲜红色隆起的质韧肿块,界限清楚,压之不退色。若病灶完全位于皮下组织,则表现为皮下的蓝紫色包块,而无鲜红色皮损。当全身不同部位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病灶时,称为多发性血管瘤。

诊断:血管瘤的诊断并不困难,婴幼儿血管瘤的明显特征为出生后即出现,出生后6-9月快速生长。如果出生后发现孩子任何部位出现红斑、蓝斑、红点、肿块,之后逐渐生长,需尽快及时干预、治疗。

治疗:

一、激素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口服或瘤体内注射来治疗血管瘤。口服用药主要用于体积较大或增生迅速的病灶,而对于十分局限的小面积病灶,则可选择局部注射。

二、抗肿瘤药物局部治疗:局部注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也比较广泛,其中平阳霉素是目前国内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常见手段。但可导致注射部位正常组织的纤维化或坏死,尤其对浅表的病灶更应注意。

三、放射治疗(包括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经治疗后血管生成停止,毛细血管变性闭塞,出现类似消退的表现,效果较为可靠和客观。但可能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改变,尤其是色素减退、疤痕形成和毛细血管扩张等并发症。

四、激光治疗:其原理主要是依赖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一般较少发生继发的疤痕形成和色素改变,但仅用于表浅、面积较小且生长缓慢或已停止的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并以不形成任何疤痕及永久色素改变为前提。

五、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况:1.血管瘤位于较为特殊的部位,如上下睑、外鼻或嘴唇,可能造成明显功能障碍,如弱视、斜视、呼吸不畅或进食困难时,可考虑手术全部或部分切除,以改善功能。2.血管瘤消退后所遗留的皮肤松弛、纤维脂肪沉积和组织器官移位,可通过手术进行整复。

六、随访:对于增殖很不明显或已进入稳定期、消退期的血管瘤,不要过于积极的进行治疗。对于不便手术或术后外观不良的消退期病灶,以及预计生长较缓慢,甚至已经接近静止的增生期血管瘤,随访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七、其他:包括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咪喹莫特乳膏(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外用,可抑制小面积和表浅病灶的增生,并加速消退,但要防止瘤体表面皮肤出现溃疡而遗留瘢痕。口服β受体阻滞剂,如普奈诺尔,可使增生期血管瘤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消退。

什么是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又称脉管瘤,系来源于血管的肿瘤或畸形。以往多依病损形态而给予命名。比如, 毛细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现在分为: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临床表现:1.微静脉畸形 即常见的葡萄酒色斑。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常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分布。口腔黏膜较少。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平,边界清楚。其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大的可以扩展到一侧面部或越中线至对侧。以手指压迫病损,表面颜色褪去。2.静脉畸形 旧称海绵状血管瘤,如海绵结构。窦腔内血液凝固而成血栓,并可钙化为静脉石。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深浅不一,如果位置较深,则皮肤或黏膜颜色正常;表浅病损则呈现蓝色或紫色。边界不太清楚,扪之柔软,可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到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3.动静脉畸形 旧称蔓状血管瘤或葡萄状血管瘤,是一种纡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多见于成年人,幼儿少见。4.混合型脉管畸形 存在一种类型以上的脉管畸形时可称为混合型脉管畸形。

诊断:表浅血管瘤或畸形的诊断并不困难。位置较深的应行体位移动试验和靠穿刺来确定。可以采用超声、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象来协助诊断、治疗。

治疗:血管畸形种类多、范围广,多部位侵害,影响外在形象,临床上应明确类型,应及早、规范治疗。血管畸形的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进行个体化序列化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

什么是淋巴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以往称为淋巴管瘤,是一组以先天性淋巴管系统发育畸形,淋巴液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疾病,病因

目前尚未明确。

临床表现:淋巴管畸形病灶可呈局限或弥散分布,可累及皮肤皮下,也可侵犯肌肉、内脏。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相对常见,可见于眼睑、颈部、四肢近端、舌及口底等部位,表现为隆起的柔软包块。

诊断:淋巴管畸形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检、诊断性穿刺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目前的治疗主要为硬化剂注射、射频、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