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脑出血的流程化诊治

       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居全球首位,其致残率为欧美国家2.5倍,死亡率为欧美国家的5倍。其中脑出血是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卒中亚型,全球每年约有200-300万人发生脑出血,患者30天死亡率在35%-52%之间,6个月后仅有12%-39%患者能够生活自理,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显示有46%的患者在发病1年时死亡或严重残疾



    目前来讲,与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有关的治疗目标包括:血肿清除,减轻水肿,减轻炎性反应;基因学,危险因素,血肿扩大;神经保护,康复。现在研究最多的是血肿扩大,过去我们认为脑出血是一个点事件,现在认为是个段事件,脑出血在一段时期内是活动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给予有效的措施,以防形成大的血肿,可改善病人预后,从而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脑出血的诊断流程

DDE9


脑出血的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


第二步,是否为脑出血?行脑CT或MRI以明确诊断。


第三步,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可根据GCS或NIHSS等量表评估。


第四步,脑出血的分型。

2330D

推荐意见

(1)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Ⅰ级推荐,C级证据)。


(2)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尽快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


(3)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出现血肿扩大,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应密切监测(Ⅰ级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CT的"点征"(spot sign)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风险,必要时可行有关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


(4)如怀疑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等)、肿瘤或CAA者,可根据需要选择行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MRV、DSA、GRE-T2*或SWI检查,以明确诊断(Ⅱ级推荐,B级证据)。


(5)可应用GCS或NIHSS等量表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Ⅱ级推荐,C级证据)。


脑出血的病因治疗

1.口服抗凝药(OACs)相关脑出血:


脑出血是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12%~14%的脑出血患者发病时正接受OACs治疗。OACs相关脑出血较自发性脑出血血肿体积更大(当INR>3时)、预后更差。


传统上一般使用维生素K及新鲜冰冻血浆(FFP)来治疗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维生素K使INR正常化需数小时,FFP的效果受过敏、输血反应和纠正INR时所需容量等的限制。浓缩型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和rFⅦa亦可作为备选治疗药物。


rFⅦa不能补充所有的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不推荐常规使用rFⅦa以对抗华法林的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剂相关脑出血逐渐受到更多重视,国内已上市一些药物的特异性逆转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特异性拮抗剂依达赛珠单抗)。但尚需更多证据以指导临床管理。


2.肝素相关脑出血:


关于肝素相关性脑出血目前只有流行病学资料可以参考。可以用硫酸鱼精蛋白使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由于肝素在体内代谢迅速,与鱼精蛋白给药的间隔时间越长,拮抗所需用量越少。


3.溶栓治疗相关的脑出血:


目前研究证实,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时,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3%~9%;采用动静脉同时溶栓时为6%;而采用动脉尿激酶溶栓时为10.9%。因血肿有持续增大倾向且呈多位点出血,溶栓治疗相关脑出血一般预后差。


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法包括输入血小板(6~8个单位)和包含凝血因子Ⅷ的冷沉淀物,以快速纠正rt-PA造成的系统性纤溶状态。


4.抗血小板药物相关脑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脑出血的发生。有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人群中,每10 000人中脑出血增加12例。老年人尤其是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大剂量阿司匹林引起脑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长期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推荐意见


(1)使用抗栓药物发生脑出血时,应立即停药(Ⅰ级推荐,B级证据)。


(2)华法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可考虑将PCC作为FFP的一种替代选择(Ⅱ级推荐,A级证据),同时静脉应用维生素K(Ⅰ级推荐,C级证据)。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相关脑出血,有条件者可应用相应拮抗药物(如依达赛珠单抗)(Ⅱ级推荐,C级证据)。


(3)不推荐rFⅦa单药治疗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Ⅳ级推荐,D级证据)。


(4)对普通肝素相关性脑出血,推荐使用硫酸鱼精蛋白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5)对溶栓药物相关脑出血,可选择输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6)对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不推荐常规输注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