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门诊导医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对卒中、胸痛疾病鉴别诊治流程的认识,实现多部门联动优化救治流程,助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4月18日17时30分,河南省中医院门诊办在医务部的大力支持下,携手脑病科、心病科于综合楼5楼会议室联合开展“急性卒中、胸痛识别和救治流程培训会",医务部主任庞欣欣出席,门诊办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由门诊部副主任赵卫卫主持。
门诊办副主任赵卫卫致开场词:我院作为国家级区域胸痛诊疗中心和国家级区域卒中诊疗中心,在患者就医过程中,门诊无疑成为患者就诊的第一道生死防线。能否快速准确识别脑卒中先兆以及及时启动胸痛应急响应,直接关系着后续救治成功率。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起点,提升门诊前哨的预警效能,强化脑卒中与胸痛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管理能力。

医务部主任庞欣欣进行发言,他表示近年来卒中和胸痛患者的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不断攀升,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持续提升临床医护人员对卒中患者的诊断和区域内协同救治能力,能够为脑卒中、急性胸痛等危重患者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病情评估和规范治疗,对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具有深远意义。

培训会上,心病科主任黄斌向大家深入讲解急性胸痛的甄别,常见胸痛的原因,详细阐述胸痛诊治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展开深度剖析,通过心电图动态演变图谱,对比气胸、主动脉夹层及肺栓塞的典型特征,对于鉴别方法、疾病原因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培训重点引入急性胸痛患者快速转运机制,“院内发生ACS或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等内容,着重强调导医接诊人员需建立“胸痛优先”,对急性胸痛患者必须启动绿色通道优先处置的意识。

接下来,脑病科护士长丁华丽为大家带来《卒中流动讲堂——走进门诊办》,她指出现代社会卒中已呈现年轻化,向大家系统讲解了FAST(面瘫、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及时就医)及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脑病二区副主任医师郑伟峰详细阐述《急性脑卒中的急救》,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治疗原则,通过多起临床典型案例解析,结合评估法在识别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现场讲解卒中相关症状,并着重强调卒中急诊救治流程和卒中绿色通道模式。

“发病4.5小时内静脉溶栓、6小时内取栓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接诊人员需对突发肢体麻木、言语含混等症状保持高度敏感。”郑伟峰主任重点强调DNT时间窗概念。
门诊部护士长陈昕进行总结发言,她指出专业能力培训是医疗服务体系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次培训从制度上游、时钟统一作为抓手,逐步强化至流程机制、技术设备,希望大家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鉴别能力。
此次培训有助于门诊护士掌握卒中患者和胸痛患者不同病因对应的引导路径差异,深入了解鉴别要点,有效筑牢急危重症救治“第一道防线",持续强化多学科协作效能,切实守牢急危重症救治的生命防线。我院门诊办将继续靶向发力,凝心聚力,扎实促进多部门协同联动,定期举办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努力实践更优质、高效地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文/王静)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