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全国名中医毛德西:当代中医人才应具备五素质

编者按:

助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河南作为中医药学的主要发祥地和医圣张仲景故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大省,将着力实施好中医药传承创新专项计划,组建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争取国家中医药科研战略力量布局河南,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河南日报社多兵团作战,特别报道组将聚焦河南中医药服务能力体系、人才队伍、传承创新、中药种植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近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大河健康报刊发了我院全国名中医崔应麟院长、毛德西教授的专访,全文转发如下:


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教授毛德西:

有人才,就会有办法、有智慧、有能量


大河健康报

,赞72

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教授毛德西认为,创建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关键是人才的设置。有了人才,就会有办法、就会有智慧、就会有能量。

“年逾八旬未登堂,

矢志不移续岐黄;

龙马精神齐奋进,

与时俱进向南阳。”

在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的诊室中,记者见到了全国名中医、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教授毛德西,年过八旬的他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铄。

采访伊始,毛教授便吟诗一首,表达了自己对中医敬畏及热爱之情。

不大的诊室内,堆满了各类中医典籍,每日接诊完患者,毛德西还保持着看书、写作的习惯。他认为,中医博大精深,要活到老学到老,绝不可浅尝辄止、一曝十寒。

他不仅自己热爱读书,也热衷于将书籍分享给身边年轻的中医。

“当前年轻中医文化素质偏低,这对学习、传承 中医药知识是不利的。如何让年轻中医提高文化水平,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在中医药大学开设中华文化课,如专题《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四书》、诗歌、宋词、四大名著、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等讲座,坚持办下去,必有收获。”毛德西讲道。

十几年来,他在中医传承方面做了四件事:

一是正式收徒四十余名,不定期随诊抄方,不少人已在当地成为“名医”,对当地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是带领年轻学子拜访国医大师,并进行拜访总结,传承大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三是带领年轻弟子到基层讲座与义诊;

四是不定期作学术讲座,编著出版学术著作五部,养生科普书籍三部。

“当代中医人才应当具备懂经典、会看病、能写会讲的素质,还要结合专业懂得科研方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毛德西告诉记者。

谈及创建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毛德西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创建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的关键是人才的设置。有了人才,就会有办法、就会有智慧、就会有能量。

选拔人才应当注意三个要素:

一是向全国开放,甚至向国外开放,主要是吸收科技人才,但必须是热爱中医的人;

二是实用性人才应当老中青结合,重点是中年人才,能起到领军带头作用;

三是要有懂得中医经典的人才,这是开展、传承、发扬中医特点的人才要素。

关于人才结构,他的想法是立足于全国选拔,不要“自我繁殖”。既要有北方奔腾、豪放、大胆的人才,也要有南方周到、细腻、灵巧的人才。

另外人才要广泛,涉及中医、中药、针灸、西医、制剂、文秘、传播、规划、外语等,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的精湛队伍,才会出成果。

虽然毕生精力传承中医文化,但是毛德西始终视自己为中医殿堂的“入门人”:“我是一位年逾八旬的中医队伍里的普通医生,理论不深、经验不丰,但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就是为中医事业奋斗一生。”

毛德西说,未来要为河南中医强省继续做好三件事:

一是继续为百姓把脉看病,

二是继续带教年轻学子,

三是继续总结经验,传承中医精华,为提升河南省中医学术与临床水平而竭尽绵薄之力。(转载自大河健康报 作者:大河健康报记者梁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