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各地春季流行性感冒多点散发,特别是由于流感导致的儿童发热患者呈现增多趋势。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显著优势和独特作用,针对本轮流感致病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当前气候特点,我院组织专家研究制定《2023年河南省中医院春季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指导方案》,供临床救治参考。
一、成人方案
(一)轻症
1.风寒袭表
症状:恶寒发热,或不发热,身痛头痛,咳嗽,咯白痰,鼻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发汗解表。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处方: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独活9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柴胡9克,前胡9克,枳壳9克,茯苓12克,桔梗6克,川芎12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①八味辟秽祛浊饮,每次30ml,每日2-3次;②九味羌活丸, 每次6-9g,每日2-3次;③荆防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
2.风热袭表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嗽,痰黄,咯痰不爽,口干,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化痰。
方剂:银翘散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薄荷5克(后下),竹叶6克,荆芥9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15克,生甘草6克。
中成药:①炎热清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②疏风解毒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③连花清瘟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④金花清感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⑤清开灵软胶囊,每次1-2粒,每日3次。
3.外寒内热
症状:高热烦躁,畏寒恶风,头身疼痛,无汗,口干舌燥,或有咳嗽咽痛,大便干或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透热。
方剂:大青龙汤加减。
处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先煎),芦根15克,生姜9克,大枣6克,生甘草6克。
中成药:①霍荆防疫饮,每次30ml,每日2-3次;②白石清热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③防风通圣丸,每次6克,每日2次。
4.外寒内湿
症状:发热,午后或夜间明显,头痛,肌肉酸痛,恶寒,身重,腹胀,腹痛腹泻,恶心纳呆,轻咳少痰,少汗或无汗,舌质淡嫩,苔薄白或薄腻,脉浮紧。
治法:解表散寒,和中化湿。
处方:藿香正气散化裁。
方药:藿香15g(后下)、羌活15g、紫苏叶10g、白芷10g、陈皮10g、厚朴10g、茯苓15g、生姜10g、炒白术15g、半夏曲10g、桔梗10g、生甘草6g。
中成药:①八味辟秽祛浊饮,每次30ml,每日2-3次;②藿香正气丸软胶囊,每次2-4粒,每日2次。
(二)重症
1.热毒壅肺
症状:高热不退,咳嗽重,胸闷、喘促、气短,头身疼痛,心神不宁,或伴心悸,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黄。舌红甚至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方剂:宣白承气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大黄10克,杏仁9克,全瓜蒌15克,麻黄6克,知母15克,黄芩15克,芦根15克,连翘12克,生甘草6克。
中成药:①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②醒脑静注射液静脉点滴20ml/次,每日2次;③血必净注射液静脉点滴50-100ml/次,每日2次。
2.邪陷正脱
症状: 神昏,呼吸浅促,气短息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尿少。舌淡或绛,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救阴,回阳固脱。
方剂: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处方:人参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生附子12克(先煎),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中成药:①偏于阴竭者,可选用参脉注射液静脉点滴20-60ml/次,每日2次;②偏于阳脱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点滴20-60 ml/次,每日2次。
(三)恢复期
1.肺脾气虚
症状:咳嗽,气短,乏力,纳呆,食少,胃脘胀满,腹胀,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沉细、沉缓、细弱。
治法:补脾益肺。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1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木香5克,炙甘草10克。
中成药:①补中益气丸,每次8-10丸,每日3次;②玉屏风颗粒冲服,每次5g,每日3次;②香砂六君子丸口服,每次9g,每日2次。
2.气阴两虚
症状:神疲乏力,咽干燥咳,无痰或少痰,气短,或可见咯痰不爽,口干或渴,手足心热。舌体瘦小、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沙参12克,五味子6克,山药15克,天花粉15克,玉竹9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四)外治法
1.刮痧疗法
取前颈、胸部、背部,先涂抹刮痧油,刮拭5-10分钟,以操作部位发红出痧为宜。
2.针刺
咽痛者,取少商穴,局部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出血;高热不退者,取耳尖穴或十宣穴,局部消毒后三棱针浅刺放血。
3.穴位贴敷
咳甚者采用止咳方贴敷肺腧、天突、膻中等穴位;腹痛、腹泻者采用通腑降浊方贴敷神阙穴。虚性腹泻不可用。
4.艾灸
热证不宜采用艾灸疗法;虚性腹泻,清稀如水者可采用隔盐灸神阙穴;恶寒甚者可艾灸大椎穴。
二、儿童方案
(一)分型论治
1.风热犯卫
主证: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痛,轻咳少痰,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金银花9g、连翘9g、柴胡9g、黄芩9g、青蒿9g、生石膏20g(先煎)、板蓝根9g、玄参6g、薄荷6g、藿香9g、炒莱菔子9g、甘草6g。
用法:3岁以下每日半剂,3-7岁每日一剂,8岁以上每日1.5剂,分2-3次口服。
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炎热清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连花清瘟颗粒等。
2.热毒袭肺
主证:高热气促,咳嗽频作,咯黄痰,咯痰不爽,口渴喜饮,面红,咽红,咽痛,唇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则: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处方: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20g(先煎)、柴胡9g、桑白皮9g、射干9g、黄芩9g、瓜蒌9g、鱼腥草9g、葶苈子9g、枳实6g、甘草6g。
用法:3岁以下每日半剂,3-7岁每日一剂,8岁以上每日1.5剂,分2-3次口服。
中成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或颗粒)、小儿定喘口服液、肺力咳合剂、麻芩消咳颗粒、射麻口服液等。
(二)外治疗法
1.足浴疗法
基本方:柴胡15g,荆芥9g,栀子10g,连翘10g,薄荷8g等。足浴盆放入一次性药袋,温度:38-40℃。脱去患儿鞋袜,药液要超过踝关节。年龄在3岁以上的儿童可先将脚悬放在足浴药液上方,熏蒸五分钟后再进行足浴。足浴时间:15-20分钟。注意事项:①足浴1小时后体温下降小于1℃可重复足浴1次,体温复升亦可重复足浴1次;②出汗不宜多,以身体微汗为度,切忌大汗淋漓。
2.推拿疗法
低热者推拿穴位选择平肝清肺,清天河水;高热者,可以清肺平肝,退六腑,提捏大椎等。
3.穴位敷贴
用于咳嗽症状者。药物:寒性咳嗽用药(炒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热性咳嗽用药(白芥子、延胡索、甘遂、黄芩、桑白皮)按适当比例共研为细末,生姜汁调制成直径为2-3cm、厚度为0.5cm的药饼。操作:将药饼放在贴膜内,贴于双侧定喘、肺俞、膏肓穴,固定。每次敷贴时间为1-2小时,2-3天重复1次。
4.耳穴疗法
用于咳嗽症状者。取气管、肺、咽喉、三焦、对屏尖,5个穴位进行压丸。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日贴1次,每2次后休息1日,双耳交替压贴。
5.刺络疗法
对小儿发热、咽痛、头痛等问题可以选择此方法。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后右手持针,拇、食二指挟持针柄、中指紧贴针体下端,裸露针尖,对准所刺耳尖部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令其自然出血,或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以助瘀血排出,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三)预防方药
大青叶9g,薄荷6g,炒山楂9g,菊花9g,芦根9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天。(文/医务部)
(编辑/王东方 审核/杨静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