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过后,气温逐渐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殖期,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五毒。
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味:辛,温。归经: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 疡,瘰疬,蛇虫咬伤。
中医典籍
《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中风、惊瘸、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烫伤、疮疡肿毒等
毒蛇,是指能分泌特殊毒液的蛇类,是性格狡猾,出击狠毒的捕食者,敏锐的感官让猎物无处逃窜,诡异的攻击让死亡如影随形。
在蛇类中有很多都可以入药,比如乌梢蛇。乌梢蛇,中药名。为游蛇科乌梢蛇属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痉之功效。主治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肢体瘫痪,破伤风,麻风,风疹疥癣。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入肺、脾、肝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痉。
主治: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肢体瘫痪,破伤风,麻风,风疹疥癣。
中医典籍
《开宝本草》:“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如其类。生商洛山。”
《本草衍义》:“有身长一丈余者,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
全蝎,中药名。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味:辛,平。
归经: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薄荷包炙研服;胎惊天吊,入朱砂、麝香,或丸服;风痫及慢惊,用石榴 过末服;慢惊,同白术、麻黄末服;脐风,同麝服。
《本草求真》:全蝎(专入肝)。味辛而甘。气温有毒。色青属木。故专入肝祛风。
壁虎,中药名。为壁虎科动物无疣壁虎或无蹼壁虎或多痣壁虎 r的全体。分布于我国东南一带,无蹼壁虎产于东北与华北。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肾、肝经。
功效:祛风,活络,散结。
主治:用于中风瘫痪,风湿关节痛,骨髓炎,淋巴结结核,食管癌,肺癌,原发性肝癌,肠癌等。
中医典籍
《本草汇言》:"病后血虚气弱,非关风痰风毒所感者,宜斟酌用之。
纲目》:"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历节风痛,及风痉惊痫,小儿疳痢,血积成痞,厉风瘰疬;疗蝎螫。"
《四川中药志》:"驱风,破血积包块,治肿痛。
蟾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性味:辛,凉,有毒
功效:为破症结,行水湿。
主治:化毒,杀虫,定痛。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中医典籍
《名医别录》:有毒。
《日华子本草》:凉,微毒。
《本草蒙筌》:味辛,气凉,微毒。
《医林纂要》:辛甘咸,寒。
《本草纲目》:入阳明经。
《本草再新》:入心、肝、脾、肺四经。
注意:这五种动物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被咬伤请立即就医。
编辑:赵晨辉
上传:杨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