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理用药 -> 正文

珍爱生命,远离“药驾”

发布日期:2019-01-13 浏览次数:

珍爱生命,远离“药驾”

1.webp.jpg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有车一族,大家的出行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诱发车祸的另一隐患“药驾”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2.webp.jpg

    所谓“药驾”,是指驾驶员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现象。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影响驾驶的不良反应,容易酿成祸患,所以药后驾车也危险。

3.webp.jpg

一、             哪些药物会影响驾驶?

1、 抗组胺药

     第一代抗组胺药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抗感冒药物中应用最多的是起效较快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就是第一代抗组胺药,其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困倦、视力模糊、头痛等,均会影响驾驶。有的中成药中也含有抗组胺药成分,如感冒灵颗粒、维C银翘片、感冒清胶囊、速效感冒胶囊等。

4.webp.jpg

抗过敏药物除马来酸氯苯那敏外,还有苯海拉明等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也可引起嗜睡、上腹部不适等反应;富马酸酮替芬的嗜睡、反应迟钝、头晕、头痛、目眩、倦怠等反应明显;赛庚啶被不少人当做“助眠药”应用;茶苯海明(乘晕宁)是苯海拉明与茶碱复合物,可引起嗜睡、口干、调节紊乱、泪腺分泌减少、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5.webp.jpg

      第二代抗组胺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但起效慢,一般不用于感冒药中,而用在其他慢性过敏性疾病中。尽管第二代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但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少数人仍可产生困倦,因此驾车者仍应有所警惕。

2、 镇静催眠药

该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如: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药物。另外,苯巴比妥,偶尔用于顽固性失眠,但醒后往往有疲倦和嗜睡等后遗效应,并且可持续多日,停药后短时间内也不宜驾车。

6.webp.jpg


3、 镇咳镇痛药

     可待因,是从罂粟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阿片类生物碱,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具有镇咳、镇痛和镇静作用。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会导致服用者视觉障碍和突然疲倦;有些止痛药还会引起感觉功能紊乱。

     其他镇咳药,如“咳必清”、 “咳快好”等,也是中枢性镇咳药,有致疲劳倦睡作用,可能影响到思维与操作的敏捷性。

     其他镇痛药,如吗啡、盐酸古碱等作用于中枢神经,使人产生幻觉,精神松懈,平衡感丧失等。

4、 抗心绞痛药

此类药物可能导致搏动性头痛、视力不清、头晕乏力。代表药物:硝酸甘油、普萘洛尔、消心痛和心痛定等。

5、 降压药

普萘洛尔、利血平、硝苯地平等,有引起嗜睡、头痛、眩晕和低血压反应等,不利于驾驶安全。此外,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初期,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较易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这时应慎重驾车。

6、 降糖药

如果降糖药选用不当,可引起低血糖,出现心悸、头晕、多汗、虚脱等症状,也会影响驾车安全。

7、 其他

还有一些抗抑郁药、抗生素、中草药及其保健品等也含有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的成分。比如中药天麻里含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天麻素,该成分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又如保健品里常加入的褪黑素,对神经中枢有抑制作用,各国都规定驾车和机械操作者不可服用。

二、             如何避免“药驾”?

7.webp.jpg

1、  看病时表明司机身份,请医生尽量避免开具会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2、  仔细阅读说明书,不要超剂量用药。在说明书中提到“头晕”、“嗜睡”、“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视力模糊”、“定向力障碍”、”幻觉”等词语的,应尽量避免开车;如明确标明“在服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的”,应禁止驾驶,或者换用其它药物。

8.webp.jpg

3、  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避免药物在血液浓度峰值的时间内开车,如若必须驾驶一般建议在服药休息6小时后再开车 。

4、  若必须在驾驶前服药,可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如过敏时尽量选用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小的抗过敏药,感冒时尽量选用不含镇定和抗组胺药成分的药物。

5、  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后稍事休息,或少量进食以防血糖过低。

6、  万一误服了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将车停放到安全的区域进行休息,等不良反应消除后再开车,或者将车交由他人代驾。

文字丨李赞

上传丨马鸣

东风路院区:郑州市东风路6号

迎宾路院区:郑州市迎宾路40号(迎宾路与花园路口向西)

21世纪门诊部:郑州市花园北路55号附1号(76中学南侧)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豫ICP备06016822号 豫卫网审【2012】第30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