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火罐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联合运用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留罐等手法,激活背部皮下隐藏的大量“沉睡”免疫细胞,来调节脏腑气机,并通过经络传至大脑,以达到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绿色疗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无损伤,患者易接受,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既能治病又能防病的特点。
起源背景: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明珠,这个传承千年的中医符号,可谓家喻户晓。其历史悠久,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用它治疗痔疾的记载。晋代《肘后方》介绍其用于外科吸脓。唐朝太医署已专门设立了角法(拔罐疗法)科。
新中国成立后,拔罐疗法临床应用从比较单一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等诸多分科。不仅如此,拔罐疗法还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比如,拔罐疗法在法国被称为“杯术”,在俄罗斯被称为“瘀血疗法”。
平衡火罐自1984年起用于临床,是在传统火罐单一留罐的基础上,融入平衡理论的治疗方法。
施术部位:
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是沟通大脑和脊髓的主要经络,是统领身体所有阳气、阳经的领袖,为阳脉之海。
足太阳膀胱经在十四经中穴位最多,是主导人体气血的重要经脉之一。
功 效:
中医认为:平衡火罐具有温经散寒,舒筋活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等不同功效;
西医认为:它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调整末梢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热止痛等作用。
用物准备:
治疗盘、玻璃罐数个、润滑油、止血钳、盛有95%酒精棉球的治疗缸、打火机、酒精灯、盛水的治疗碗、清洁纱布数块、弯盘、浴巾等。
操作流程:
1、协助患者取俯卧,暴露拔罐部位,盖浴巾,注意保暖。
2、用纱布清洁背部皮肤。
3、闪罐:在背部两侧膀胱经分别闪罐3个来回,一个从上而下,一个从下而上,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或火罐发热。
4、揉罐:用刚刚闪过的温热火罐沿膀胱经走向揉背部3次。
5、走罐:润滑皮肤,沿督脉及膀胱经走向推3个来回,吸力适中。
6、抖罐:沿背部两侧膀胱经分别抖罐3个来回,垂直神经或经络方向快速抖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7、留罐:清洁皮肤,留罐5-10分钟,检查吸附力。留罐过程中应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局部过紧、过痛,应取下重拔。
8、起罐:一手握罐让其倾斜,另一手拇指挤压罐口边缘皮肤,使空气进入,罐体自然脱落,清洁皮肤。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适应证:
适用于感冒;失眠;肥胖症;肩周炎;颈项、腰背酸痛;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疲劳综合症;湿热体质的健康人等。
禁忌证:
肿瘤患者、血液病患者、孕妇;皮肤破损有瘢痕处及皮肤病患者;精神失常等不能配合者禁用。
注意事项:
1、点火用的酒精棉球要夹紧,酒精要拧干,以防脱落烫伤病人皮肤。
2、操作时动作轻柔,注意观察病情,做各种手法时要视病人皮肤情况及耐受度而定。
3、拔罐后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4、如出现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出现大水泡时,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无菌纱布覆盖。
5、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
6、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7、注意保暖,拔罐后4-6小时不宜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