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灸是一种在督脉上施以隔药或隔姜或隔蒜灸的疗法。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总督一身阳气,有调节阳经气血之功能,古人称之为“阳脉之海”。督灸是在督脉的脊柱段,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上从大椎穴,下至腰俞穴,施以隔药隔物灸的一种中医特色外治法。督灸施灸面广,灸力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能及。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激发协调各经络,平衡阴阳、抵御病邪、温补督脉,强化真元,调整虚实,从而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起源背景:
艾灸,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就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病在骨,焠针,药熨”的记载。“药熨”后来发展成了“隔药灸”。经过现代多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的改良,最后把作用于督脉上的隔药灸命名为“督灸”。
器具与药物:
操作流程:
1、协助患者裸背俯卧于治疗床上;
2、取大椎穴至腰俞穴的督脉端;
3、清洁皮肤;
4、沿督脉撒督灸粉,呈线条状;
5、将备好的毛巾敷盖在药粉上面;
6、放置督灸器具;
7、把姜泥均匀牢固地铺在督灸器具中,压实,长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姜泥厚度约2-2.5cm;
8、在姜泥上面放置一层艾绒,艾绒厚度约1cm左右;
9、点燃艾绒,烧透后,依次铺第二层,第三层,一般铺3-4层;
10、待艾绒燃尽取下督灸器具、姜泥及艾灰,用温湿毛巾轻轻擦净灸后药泥。
适应证:
1、寒证:支气管哮喘、反复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纤维炎等骨关节系统疾病。
2、虚证: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症、慢性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等。
3、瘀证:女性怕冷、手脚冰凉、痛经以及黄褐斑、雀斑、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慢性盆腔炎等瘀寒证者。
4、保健:调节免疫,增强体质,体虚易感冒,亚健康状态,疲劳综合征。
5、特殊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等。
禁忌证:
1、哺乳期或经期的女性患者、孕妇。
2、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及精神病、过敏体质者。
3、严重关节畸形,活动不利的患者。
4、施灸部位皮肤破溃者。
施灸时间及疗程:
1、应以天气晴朗,气温高,白天为佳。
2、三伏、三九节气尤佳。
3、每次治疗约1小时,每5-7天1次,3-5次为一个疗程。
4、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能力,酌情加减。
5、可以按二十四节气进行保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