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成果

传承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承成果 -> 正文

张文甫医案3则

发布日期:2015-08-03 浏览次数:

张 文 甫 医 案 3 则

毛德西

(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关键词:湿温;手足不遂;臌胀;张文甫

中图分类号: R249. 2/ .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3- 5028( 2008) 01- 0071- 02

张文甫( 1902~1970) :河南荥阳市人,生前任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主治医师、讲师。张师六世业医,代有传人。他谙熟经典,旁通名家。不仅擅长内、外科,还通晓妇、儿科。对温疫研究尤深,著有《新编火疫论》等书。余随张师学习数年,侍诊抄方,受益匪浅。今择其疑难治验 3 则,以彰显张师临证之思路。

1 湿温(伤寒)

徐男,36 岁。患者于 7 d 前,因高热寒战,脾脏肿大而入院。查:午 后 体 温 39. 2℃ , 心率 105 次/min,白 细 胞3 400 /mm3,红细胞 350 万/mm3,中性 0. 58,淋巴 0. 28。肥达氏反应( H) 1:310、( O) 1:300。诊为肠伤寒。经用氯霉素及合霉素等治疗,好转出院。1 周后因劳累复发,出现畏寒发热,午后热甚,口淡纳呆,头蒙嗜睡,大便呈粘糊状、如酱色,小便短赤,渴不多饮,脉濡而缓,舌苔白腻润浊。测午后体温38. 9℃ 。脉证合参, 张师认为是湿热蕴结未尽,劳累后复感而发。应清热利湿,透解于表,佐以益气滋阴 以加强扶正祛邪之力。方取清解定中汤( 张师经验方) 加味:生石膏30 g,葛根 15 g,黄芩 10 g ,柴胡 10 g ,石斛 10 g,知母 10 g,滑石30 g,白芷 10 g,防风 10 g,茯苓 30 g,生甘草10 g。另加入太子参15 g,麦冬10 g,何首乌10 g。服药 1 剂,微微汗出, 体温略降, 3 剂后,体温为 37. 2 ℃,精神振作。继服 7 剂,二便通利,胃纳渐增,舌苔转为薄白。各项检查均趋正常。出院后,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继服 7 剂,诸症悉除。月后随访,无异常不适。

按: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师前赴农村指导伤寒治疗。所拟清解定中汤,集白虎汤、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及六一散为一方,解表清里达下,治愈不少伤寒病人。张师云:若舌起芒刺,非用荡涤之大黄不能除其热;火热退后,要注意养阴益气;虽疫后忌用参芪,但元气虚弱,则必用之,用时,需配以生地黄、石斛、五味子以敛津培本。张师所云,余用于湿温病中,效如其言。

2 手足不遂(脑卒中后遗症)

蔡女,46 岁,患高血压病 6 a。3 d 前因患“脑血栓形成”住院。经治疗后神清,语言恢复,但左侧肢体不遂。刻诊:左手不能握物,左上肢抬举困难,左足步履缓慢,伴见头晕、目昏、便秘、月经量少,脉弦细而紧,舌质暗,苔少而燥。血压146/90 mmHg。张师辨属血虚生风,风入血络,久而不去,着于四末。应养血祛风,佐以清热通络之品。取大秦艽丸治之(张师经验方)。药物:秦艽、全当归、炒川芎、白芍、生熟地、木瓜、牛膝各 10 g ,茯苓、白术、羌活、防风、荆芥、甘草各5 g,生姜3 g。服 10 剂后,症状见轻。后将此方加量,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丸 6 g,每服1 丸,日服4 次。嘱其每日饮蜜水一杯300 ml( 300 ml 白开水加入蜂蜜50 g)。并用桑枝 30 g,桃树枝 30 g, 墓头回 30 g, 川牛膝 30 g, 水煎,外洗患肢,一日洗 1 次,一剂药可洗用 3 次。经用上述方法治疗1 月,左手握力有所恢复,左足行走情况改善。继用上方并加服归脾丸(蜜丸 6 g重) ,一次 1丸,一日 4 次,治疗 3 月余,左侧肢体不遂日渐好转,握物稳健,步行500 余米而无疼痛。

按:大秦艽丸为张师家传方,方内含四物汤养血润燥,并有清热凉血之知母,养血柔筋之木瓜,还有祛风之秦艽、羌活、防风、荆芥及健脾祛湿之茯苓、白术,主治血虚生热之眩晕,腰膝酸软、关节疼痛、中风后遗症等。笔者受用此方,数十年来,还扩展用于手足拘挛、抽搐、震颤、麻木等,每有良效。若制丸困难,也可以汤剂应用,眩晕甚者可加何首乌,目昏可加贡菊,震颤可加双钩藤,麻木可加豨莶草等。

3 臌胀(肝硬化腹水)

何妇,年五旬余,于1962 年秋就诊。春季患腹胀纳呆,经查疑为“肝炎”,用肌苷、维生素等治疗,未见效果。继用疏肝健脾、活瘀利湿等方药,如小柴胡汤合香砂六君子汤、膈下逐瘀汤合三仁汤,纳谷略增,但腹胀不减。后经专区医院各项检查,诊为肝硬化腹水, 住院治疗。1月内抽腹水2 次,腹胀暂减,但不日胀满更甚,遂出院求张师诊治。其面色萎黄略黧黑,身着厚衣,腹大如鼓,皮薄色亮,脉络显露,时有肠鸣,纳差,尿少,大便数日不解。脉沉缓无力,舌质暗紫,苔白滑润。肝掌明显,但无蜘蛛痣。神志清楚,无发热、黄疸、汗出等。张师分析认为,本病为脾肾阳虚,阳虚生寒,寒凝血瘀。阳虚为本,血瘀为标,腹水为标中之标。法当温阳散寒为主,佐以活血利水。方用:炮附子(先煎) 10 g,肉桂10 g, 淡干姜10 g,吴茱萸5 g,细辛3 g,赤芍30 g,泽兰30 g,砂仁皮( 后入) 10 g,生甘草10 g。水煎服,日 1 剂。另用金匮肾气丸,每次 1 丸( 蜜丸重 9 g) ,日 2次。服药后,尿量增加。2 周后,腹大逐渐减小。服至 3 周, 腹水已消,食量亦增加。后加入白茅根、 益母草、车前子三味,继服 3 周,基本痊愈。后逐年随访,生活自理,并能作家务,12 a后因心衰而逝。

按:用一派温热药物治疗臌症, 验例不多。当时曾问张师,张师遂引用 《周易》盅卦,即“ 蛊,元、享、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原义是说,利于渡过大河,宜在甲前三日的辛日与甲后三日的丁日( 还有多种释义) 。先甲三日为“辛”;后甲三日为“丁”,丁为火,辛丁合义,当指辛味热性药物。即指蛊症可用辛热类药物治疗, 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细辛、川椒等。张师认为,用温热药物治疗臌胀,只宜脾肾阳虚之证,应着眼于恶寒、腹胀、脉缓、舌滑等一派阳气不振之象。本例因有瘀血指征,故加入活血之赤芍、泽兰等物。若有阴虚发热之象者,则不宜用此法。

东风路院区:0371-60908760(急诊)、60908747(挂号室) 、60908829(医保)、60908781(院办)

迎宾路院区:0371-55095256(急诊)、 55095158/55095258(咨询电话)

21世纪门诊部:0371-65352687(挂号室)、 65352650(办公室)、65352695(内科)

东风路院区:郑州市东风路6号

迎宾路院区:郑州市迎宾路40号(迎宾路与花园路口向西)

21世纪门诊部:郑州市花园北路55号附1号(76中学南侧)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豫ICP备06016822号 豫卫网审【2012】第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