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成果

传承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承成果 -> 正文

毛德西治疗脾胃病“三味”方简析

发布日期:2015-08-03 浏览次数:

毛德西治疗脾胃病“三味”方简析

张海杰,孙巧玲,毛德西

(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名医工作室,郑州 450002)

关键词: 脾胃病; “三味”方; 毛德西

中图分类号: R25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250( 2014) 09-1249-02

毛德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 50 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 3 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其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证加减,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受益良多,现对其治疗脾胃病“三味”方奥义简析如下。

1 藿香、佩兰、砂仁( 芳香三味饮)

3 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惟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3 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 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 芳香三花汤)

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3 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必效。3 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 大麦芽、稻芽、谷芽( 开胃三芽饮)

三芽亦具有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 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助其消化但药力缓和; 谷芽乃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具有安神作用。3 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功效。

4 半夏、黄连、黄芩( 辛开苦降散)

此 3 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 3 味为必选之药。惟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5 竹茹、生姜、芦根( 清胃三味汤)

此 3 味为清胃降逆组合。毛德西吸取北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的经验,善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 芦根清胃生津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取竹茹、芦根各 30 g 水煎服,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6 砂仁、白蔻仁、公丁香( 开胃醒脾方)

此 3 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作用,但白蔻仁偏于辛燥,燥湿行气力强; 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3 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出现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

7 青皮、陈皮、大腹皮( 理气三皮饮)

此 3 味为理气消胀之品。毛德西认为,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3 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应。

8 鸡内金、鸡矢藤、神曲( 二鸡神曲散)

此 3 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 3 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

9 神曲、山楂、大麦芽( 三仙饮)

此 3 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 3 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如是补消兼施无耗气之虞。

10 黄连、吴茱萸、刀豆子( 左金豆子汤)

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清肝与暖胃相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萸苦温,佐制黄连之苦寒,又有温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子有温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3 味合用用于湿热聚中、肝胃气逆者,其清热降逆和胃之效,功效显

11 薏苡仁、白蔻仁、杏仁( 三仁化湿散)

此 3 味取“三仁汤”之义。薏苡仁健脾渗湿,白蔻仁行气化湿,杏仁降肺气、通水道,3 味合力药性偏温,于脾湿、气滞之中焦湿困证。所见纳谷不馨、口淡乏味或口甜而黏,用之每有良效。薏苡仁用量大一些,其他 2 味用量亦偏小。

12 黄连、干姜、半夏( 清温降逆汤)

此 3 味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之主药,为辛开苦降的代表组合。黄连苦寒清热,干姜辛温开结,半夏苦温燥湿,凡湿热蕴结于中焦、升降失序、纳运失和,症见脘腹痞满、泛泛欲呕、频作呃逆、食欲不振,或有烧心、泛酸、舌苔白腻或黄腻者,此 3 味为对症之举。

13 马齿苋、生山楂、白头翁( 止痢饮)

此方为农村流传治疗痢经验方,20 世纪 60 年代毛德西下乡时从村医那里学来,主治红白痢疾,取效关键是用量,每味药应在 30 g 以上。马齿苋治白痢,生山楂治红痢,白头翁治红白痢,3 味协力一般二三剂就会起效。

14 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 止泻散)

此 3 味用于结肠炎之久泻,炒山楂健脾止泻,肉豆蔻固肾止泻,石榴皮涩肠止泻,若是溃疡性结肠炎可加白及、仙鹤草,还可将锡类散加入汤剂中冲服。毛德西指出,此方是已故中原名医郭绍纷先生的经验方,已传承三代,药味虽少但疗效显著。

15 垂盆草、败酱草、生甘草( 三草降酶汤)

近年来转氨酶增高的比较多,毛德西认为是由“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用此 3 味清热、解毒、和中,服用 1 ~2 个月往往能受到良效。垂盆草善“利水排脓”,败酱草善“破结排脓”,甘草和中解毒; 体质好者用量大一些,其降酶作用更快。

16 百合、乌药、甘草( 百合乌药甘草汤)

此即百合乌药汤加 1 味甘草,百合乌药汤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诸药不效者,亦属气痛”。原方百合一两,乌药三钱,重在通气和血。毛德西加 1 味甘草意在缓急和中,用量多在 10 ~15 g,用于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无吞酸烧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

17 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治肠痈。毛德西取其义用于下焦湿热蕴积所致之疾患,如肠痈、盆腔炎、结肠炎、囊肿、前列腺增生等。薏苡仁、败酱草用量可以大一些,附子则要小量,不可孟浪。

18 生白术、决明子、火麻仁( 健脾通便汤)

毛德西用此 3 味治疗便秘常获良效。生白术健脾滋肠,促进大肠蠕动是动力药; 决明子、火麻仁油脂多是润肠药。此 3 味用量大则起效快,于成人或小儿之便秘均有良效; 若顽固性便秘可加牵牛子。

19 防风、荜拨、木香( 理气宽肠饮)

此 3 味为毛德西治疗慢性胃肠炎气滞证之主方。所见证为腹胀、肠鸣、矢气多,防风与荜拨配伍可除肠中腐败之积气,特别是肠鸣频频、矢气多者,服之有“复杯”之效; 木香理乎气滞,并有醒脾开胃之作用。3 味合用调理脾胃气机、除胀消滞之功效明显。

20 九香虫、木香、香附( 三香止痛散)

三香止痛散为毛德西经验方。木香、香附为常用理气止痛药,木香偏于行滞醒脾,香附偏于行气活血,为妇科之常用。而九香虫为温阳行气止痛剂,取九香虫与白芷配伍,代麝香开窍醒脑止痛,可见止痛作用非同一般。3 味组合用于脘腹胁肋胀痛,起效快,不伤元气。但阳亢者须与潜阳药配伍,以防伤阴之弊。血不足、髓海不充、脑虚神衰为本,血瘀痰浊风火阻塞清窍、脑失清灵为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年 9 月第 20 卷第 9 期

东风路院区:0371-60908760(急诊)、60908747(挂号室) 、60908829(医保)、60908781(院办)

迎宾路院区:0371-55095256(急诊)、 55095158/55095258(咨询电话)

21世纪门诊部:0371-65352687(挂号室)、 65352650(办公室)、65352695(内科)

东风路院区:郑州市东风路6号

迎宾路院区:郑州市迎宾路40号(迎宾路与花园路口向西)

21世纪门诊部:郑州市花园北路55号附1号(76中学南侧)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豫ICP备06016822号 豫卫网审【2012】第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