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理用药 -> 正文

误服“土三七”,悲致药物性肝损伤

发布日期:2021-09-01 浏览次数:

李先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长期用“土三七”泡酒喝,哪料几个月后出现腹胀,厌食,全身黄染,到医院检查,竟然得了肝窦阻塞综合征。

无独有偶,王女士为了变美,在网上购买了一款“三无”胶囊,服用两周后,腹胀、恶心、呕吐,俏佳人变成了大黄人。

还有一部分人因听说三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便用自种或购买的三七打成粉,每天服用一两勺。一段时间后,也出现了类似症状。询问病史后发现,患者自行服用的这些“三七”,多属菊三七,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土三七”。

“土三七”与“三七”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三七属五加科人参属,形味均颇似人参,无毒,是名贵中药材。但“土三七”为菊科,在我国某些山区、农村广为栽植,民间常作为活血、消肿、跌打损伤、止血、强身健体的偏方使用,内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使用不当,可造成肝窦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肝小静脉阻塞,从而造成很严重的肝损伤。

古代医家在认识和运用三七时,描述多含糊不清,《中国药学大辞典》给出的三七图示也具有典型菊科植物特征。因此,正本清源,加强宣教非常重要。


微信截图_20210901104154.png

菊三七植物鉴定

菊科,多年生草本。宿根肉质肥大,有疣状突起及须根,断面灰黄白色。茎直立,具纵棱。基生叶簇生,匙形,全缘或有锯齿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着生于枝顶,筒状,金黄色,花冠先端5齿裂,花柱基部小球形。

性状鉴别

根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痕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质坚实,不易折断, 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味甘淡后微苦。


微信截图_20210901104239.png


三七植物鉴定

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主根倒圆锥形或纺锤形。茎直立,无毛。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叶柄较长。伞形花序单个顶生,花梗被微柔毛。

性状鉴定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少数皮孔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形似“猴头”。体重,质坚实,用力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断面皮部常呈铜绿色,习称“铜皮”;木部质硬如铁,习称“铁骨”,有微呈放射状排列的纹理。气微,味苦而后回甜,并带有类似人参味。


菊三七药物性肝损伤机理:正常情况下,血液通过肝动脉和门静脉流入肝脏,再通过肝内中央静脉、肝静脉流回至心脏。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被人体吸收后,会造成肝内小静脉内皮损伤,继而出现小静脉闭塞,医学上称为肝窦阻塞综合征。肝脏的血液只进不出,引起门静脉高压,进而出现黄疸、胸水、腹水、脾肿大等类似“肝硬化”症状。

药物性肝损伤,多数患者症状并不明显,仅血清ALT、AST、ALP及GGT等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淤胆明显者可出现全身皮肤黄染、瘙痒和大便颜色变浅等;少数患者也可有发热、皮疹、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目前,全球已知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这其中就包括某些传统中药,例如菊三七、何首乌、雷公藤等。

中药使用历史久远,安全性高,但品种的错用、滥用、炮制不到位、超长时间用药、忽视监测等,都使得中药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频发。

因此,树立正确的用药意识,在专业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国民身体健康。


撰稿:马亚飞

东风路院区:郑州市东风路6号

迎宾路院区:郑州市迎宾路40号(迎宾路与花园路口向西)

21世纪门诊部:郑州市花园北路55号附1号(76中学南侧)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豫ICP备06016822号 豫卫网审【2012】第30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