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成果

传承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承成果 -> 正文

博采众长勤耕耘 仁心仁术济苍生——记跟随王立忠老师临证感悟

发布日期:2015-08-12 浏览次数:

博采众长勤耕耘 仁心仁术济苍生——记跟随王立忠老师临证感悟

王立忠(1940~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导师,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载,善治疑难杂症,精专内、妇科,尤对脑病颇有研究。精心研制的“定眩丸”治疗眩晕(美尼尔氏症);“蠲痛丸”治疗顽固性头痛,疗效显著,深得同行和患者的认可。本人有幸作为王立忠教授名老中医工作研究室传承弟子,现将跟师所得、临证感悟用详实资料写于同道,以期探索老师学术、学品、学人生涯和中医师承教学模式。

跟师两年,看自己所学,总觉得对不起恩师玉壶丹心。想一想,两年来,学习了老师那些方面呢?

1 学习老师大医精诚,博爱救人的济生精神。

老师74岁高龄,每天诊务甚忙,患者争相排号,每每不到8点,号已罄尽,外地患者赶来,几多失望几多愁,老师于心不忍,只好给患者加号,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为他人解疾疗难。他经常对患者说一句话:“看您们等的我都着急,哪敢耽搁片刻啊?”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发现腰不能直起。因为病人太多,坐诊时连去卫生间时间都没有,久坐和操劳至老师腰痛病一直未愈,但老师从未歇过一天门诊,节假日正常上班,期间感冒发热有过,但坐诊也未从间断,用老师朴素的话语来说:“您们不知道大家来看个病多么不容易,半夜赶车,来晚了还挂不上号,再来了大夫又不在,换做你想一想,这是啥滋味。”正因为老师时时替病家考虑,才会让老师对每个病人望闻问切细致周全,八纲辨证恰到好处,遣方用药聚精会神,而且,碰到疑难处,反复考证查找资料,不耻下问。记得老师有一个支气管扩张患者,因用药7剂疗效不佳,老师特意记下,去拜访李振华老师,请李老师指点,经李老分析,知辩证用药均正确,只是康复还需要时间,老师这才放下心来。

老师很少开大方,除非患者路途太远,经常给患者说:“我也是农村出身,知道大家不容易,这药治病不贵,慢慢调,身体会慢慢变好。”观其所开药材,多是常用普通本草,实是便宜又治病。

我也时常碰到老师走在路上给邻里乡亲问诊答疑,指导饮食起居,宽慰情志,碰到中青年了,老师说:“中年调肝,年轻人不容易,生活压力大,容易肝郁化火,要他们禁烟酒,多休息;碰到老年人,老师说老年治脾,老人脾胃虚弱,身体气血阴阳全有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更要注意饮食有节,少食油腻荤腥,多食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需要开方,老师还会不辞劳苦去诊室或休息时间将患者约到家里。

老师也时时回忆刚进入临床时,对于妇科病的治疗没有经验,但心系病人,时刻为病人的康复着想,慢慢摸索出一些经验,比如:①崩漏患者失血过多必然造成气血两虚,止血同时需加用补气摄血药疗效才好;②病久及肾,对于月经长期淋漓不尽者需加入补肾固涩之剂,如芍药、山萸肉各30g,五味子、二至丸等。门诊上久治不愈的崩漏患者多见,老师用益气健脾固肾摄血之法,多获良效,但也告诫我们月经始行时,不宜过早固涩,止血不留瘀,补而不滞的原则。

总之,仁爱之心,济世之心是一切学问永不枯竭的源泉。

2 学习老师博采众长,勤求古训的学习精神。

老师除了周日,每天上午均有门诊,下午晚上是学习总结和查找资料以及给工作室成员讲课时间,今年老师不顾年迈身体,多次向我们讲解“荆芥、防风”的临床应用,“头痛眩晕的证治”“咳嗽辨证论治”“痹症证治”以及学医学艺生涯中的医话,经常为了某一名家单方验方,多次登门造访,不耻下问,勤学苦练,反复思考,直到掌握为止。例如有一天老师值门诊,一女性患者乳房胀、小腹痛且带下量多,老师想要学习杨新吾老师治疗方法,就请杨老诊治,患者服用杨老开的7剂药后,疗效显著。老师现在还能记住杨老处方:萆薢、木通、猪茯苓、厚朴、制香附、陈皮、半夏、车前子、泽泻、广木香、荔枝核、甘草。但苦于不知如何加减,就于当天下午冒着大雨骑车到杨老家里请教,杨老见状非常感动。痛快的说此病属于肝郁脾虚、湿热下注证,脾虚加党参、黄芪;腰痛加金毛狗脊、川断、芡实。当时王立忠老师也注意到一些病人传颂治崩漏方子中都有苏叶、黑荆芥,一并拜问杨新吾老师,杨老说苏叶、荆芥炭,入肝经,大量出血药中须有行气、活血药,经他点拨后茅塞顿开。

崔皎如老师的诊病思路也常被老师提起,老师说崔老曾诊治一中年男子,食入即吐1年余,医家多采用旋复花、代赭石类药物降逆止呕不效,经崔老详问病症,细查舌脉,予以益气健脾和胃之法,重用党参30克,另用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黄芩,生姜、大枣为引,服药7剂症状明显减轻,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服20余剂痊愈。对于崔老重用党参,老师不解,催老指教:患者长期呕吐,正气受损,故采用益气健脾和胃之法,正中病所。

老师经常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一生的事,向书本学,向老师学,向同事学,向病人学,向学生学,向大自然学,老师古稀之年如此学习精神,晚辈自感惭愧不如。例如:老师常用孙建之老师温胆汤治心脏病经验,用张磊老师谷清汤经验治肝经风热上扰,李鲤老师保和汤经验治疗脾胃不和,李振华老师香砂六君子经验治疗胃炎...一次上班路上,碰到老师手里拿个小纸条,问老师是干啥?老师说正在背张磊老师的诗呢?于是老师一边走一边教我背:年年日日诊务忙,遣方用药费思量,深知医理无穷尽,岂敢轻心妄自狂。就是现在,老师带病在家著书立说,仔细推敲一方一意,回忆医学生涯,总结临床所得,说来惭愧,工作室徒弟有几,但对老师医理的阐述和把握以及文辞的应用,总让老师不能十分满意。更让弟子们惭愧的是徒弟们看书和临证太少啊。

3 学习老师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

今年9月份,省直机关一退休厅长发烧38.8℃,住进郑州的一家省级大医院,住院20余天,花了2万多元,无论怎么治就是退不了烧,患者家人异常着急,无奈之下,家属们四处打听名医,终于打听到了王老师。老师当即运用下班时间,赶来某医院一番望闻问切后,得知他平日脾胃就不好,这次发烧是饮食不当所致,再看舌苔厚腻,诊断他是患了湿温证,遂开了个三仁汤加减5剂。当天病人喝下去两个小时后,体温就降了一些,感觉不那么难受。喝到第五剂时,已降到37.1℃了。后调整一下药方,再进三剂,体温已转正常。

郑州市南阳路的老崔是个82岁的老人,由于中风后遗症长年偏瘫在家,最近,他儿子小崔发现老人竟然一连5天都没拉大便,烦躁不睡,流口水,无食欲,就拉着老人到处求医,不料医院转了三家,时间又耗去了11天,仍无效。小崔突然想起来可否试试中医,遂四处打听,2013年8月13日,终于打听到王立忠老师这儿。

他找到老师时,已是晚上8时许,本想请老师先开个方吃着,等第二天再把老人拉到医院看。想不到老师一听病情,二话没说,就与他一起走出医院,要亲自到崔家诊病。这时暴雨倾盆而下,老师不顾这些,在家属的搀扶下三步并作两步,上到5楼,进门给崔老先生诊病。证见崔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腹胀满,他认为老崔此病是腑气不通、痰火阻滞气机,遂开了清热化痰通腑,佐以安神之品中药3剂。老崔只喝了两剂,大便就通畅了,诸症解除了,18天的病,2剂药解决问题,高兴得父子俩直称王老师“活神仙”。该方组方如下:天麻12g胆南星9g竹茹10g全瓜蒌15g天竺黄9g枳实12g清半夏12g茯神20g枣仁30g白蔻仁10g郁李仁12g火麻仁12g黄连6g龙齿20大黄6g(后下)栀子10g淡豆豉10g焦三仙s各12g甘草6g,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行医50载,大病难病求医者无数,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老师从来不会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自家身命,每每告诫我们,只要照医理走,都会有效。

老师虽70余岁,但现代药理一样掌握学习,常常告诉我们,玉竹和苍术都可以降糖,当用法不同,玉竹用于阴虚津亏,苍术用于脾虚湿盛;郁金不但能行气解郁,还能缓解肝脏损害转氨酶增高;顽固性头痛患者,老师常让患者先吃18例速效救心丸,急则治标;久病咳嗽老师喜用当归,说当归可以改善肺血循环。......

4 学习老师尊师重道,关爱他人的博爱精神。

尽管老师每天几十位患者,但每一个患者饮食起居,情志调理,四时养生,老师必一一亲自交代,现在医院施行电子处方,每一个病人老师一定交代如何缴费取药,以免患者多走冤枉路。许多上班时候,家人亲戚生病,老师一定是把患者看完,再看自家人,有时干脆让他们找自己的老伴史家华教授看,说外地患者不容易,自家人什么时候都能解决,有一次一个本家外孙生气的说“舅,每次都这样说,每次病人都这么多,我什么时候都没解决。”老师笑笑:“行行,找你妗子(舅妈)去吧。”

每节假日,老师也会带些水果点心之类去看望老一辈老师,我碰到过几次,问老师干吗?有两次还随老师一起去看望李振华老师,其他老师因为路途稍远,老师说我自己去得了,你还得回家照顾孩子。现在年轻人都太忙,就不耽误你们时间了。对待学生,除了跟师时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所写病案,一一阅读并用红笔朱批,后再找时间亲自交代分析,老师的严谨治学育人精神,堪称医院典范。有时也教我们怎么说话做人,如经常告诉我们问诊时如果碰到年龄比我们大的患者,要问:“您多大岁数了?不能问你多大了。这是对年长者的一种尊敬。岁数再大一些的,要有称呼,如阿姨、大叔、伯伯、老师、高寿等等。

5 学习老师从“痰”从“瘀”治疗疑难杂症,临床小试牛刀。

临床上有许多病症错综复杂,治疗辩证均敢棘手,让后学不知所从, 这些疾病或病因不明,或病机不清,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夹,或无应验之药。连历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也多称其为“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等。老师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根据疑难病的临床特点,常从“痰”从“瘀”论治。

5.1、从“瘀”着手。

老师常说:“久病多瘀”,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血瘀”、“瘀生怪病”等理论。王清任的5个活血化瘀方剂老师纯熟至极,常见的与血瘀有关的疑难病有各种疼痛、肿瘤、积聚、精神失常、肿胀、失眠、月经不调等。即使在这些疑难病辨证中没有血瘀的特征表现,也不能排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兼夹瘀血的可能。在治疗“久病顽疾”中,既要考虑到气血不足的一面,更应注意从瘀着手。对于久病患者,老师用方时,时常丹参、桃仁、川芎、太子参同用,如治疗顽固性头痛方蠲痛丸,就是在古方川芎茶调散的基础上加桃仁、红花、羌活、独活,活血通络,散寒祛湿,临床应用范围更广,疗效更好。治疗顽固性失眠,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加半夏、枣仁、丹参、夜交藤,常每获佳效,笔者2013年11月,一位失眠20余年的患者,唇痿舌青,舌体胖大,脉涩,用老师之法,7剂药解决20年顽疾。

5.2 痰论治。

疑难病的痰多为广义之痰,中医素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理论。痰证的表现形式各异,既可阻于气道,表现为痰声漉漉、苔腻、脉滑等有形之痰;也可阻于经络、清窍等处,成为无形之痰。临床上,咳喘、呕吐、眩晕、胸痹、中风、痹症、积聚、梅核气、痰核、癫狂、妇女不孕症等,从痰入手,常有效验。所以,查看老师处方,多以温胆汤打底,如治疗眩晕名方“萸竹定眩丸”组方加减如下:党参、白术、竹茹、法半夏、枳实、陈皮、川牛膝各12g,生白芍15g,甘草10g,茯苓、生薏仁、生牡蛎、泽泻各30g,山萸肉18g,炒葶苈子15g,生姜1片,大枣3枚。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丸重9,日服3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作汤剂时,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加减:若痰多色白,加胆南星、白附子;若痰多黏稠呈微黄色,加全瓜蒌、知母、川贝母;若舌质少津,原方去党参、白术、薏苡仁,加玄参、生地;若因情绪激动而症状加重者,原方去党参、白术,加桑叶、夏枯草、谷精草;若感受暑邪,原方去党参、白术、牛膝,加佩兰、荷叶、桔梗、白蔻仁等。平时痰湿盛者,配服香砂六君子丸。

本方是根据金元名家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立论制方。以四君子汤和温胆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成,主治痰湿中阻所致的眩晕之证。方中用山萸肉补益肾精、固护肾气,使髓海充沛,且本药兼具调畅之性,可通利九窍、流通血脉、为敛正气固虚脱之要药;用泽泻、白术、茯苓、生薏苡仁、葶苈子以健脾利水,杜绝生痰之源;用党参、陈皮、半夏、生白芍、生牡蛎、牛膝以益气健脾化痰兼以平肝降火;酌用竹茹、枳实、生姜、大枣化痰和胃止呕,标本兼治。吾无数次见证本方在临床的确切疗效,解决无数患者苦难,屡试不爽。

其次,老年患者,脾胃虚弱,脾为生痰之源,固护脾胃也体现了老师“治未病思想”。老师也常说,不是我要用这方,病情需要啊。因此临床上,我也常将老师之法脾胃思想应用于需要的患者,如一初三女孩,思虑太多,半年不来月经,诊断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用温胆汤合保和汤加减,用药三月,月经至,现月事以时下,饮食睡眠正常。

5.3 痰瘀同治

中医素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之说,二者同为津液所化,互生互助,相互影响,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证论》亦有“血积既久,亦传化为痰水”。痰瘀同见,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中风、痹症、积聚、鼓胀等。今年7月份,治疗一位下肢瘀肿并踝关节附近皮下不明肿块,大如鸟卵,小如黄豆肿块经住院输液治疗无效的患者,用桃红四物汤、四妙散、指迷茯苓丸方加减,治疗20余天,患者痊愈。就是受老师“痰瘀”思想的启迪,才找到治疗思路。

时光荏苒,跟师两年余,回想老师谆谆教诲,心生惭愧,老师知行合一的精神,老师大医苍生的胸襟,老师医学生涯“术、理、道”的三个层次,都只能采撷点滴,并有请同道指正。

东风路院区:0371-60908760(急诊)、60908747(挂号室) 、60908829(医保)、60908781(院办)

迎宾路院区:0371-55095256(急诊)、 55095158/55095258(咨询电话)

21世纪门诊部:0371-65352687(挂号室)、 65352650(办公室)、65352695(内科)

东风路院区:郑州市东风路6号

迎宾路院区:郑州市迎宾路40号(迎宾路与花园路口向西)

21世纪门诊部:郑州市花园北路55号附1号(76中学南侧)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豫ICP备06016822号 豫卫网审【2012】第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