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三味”方简析
张文宗,禄保平,指导: 毛德西
(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2;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名医工作室,郑州,450002)
摘要:毛德西教授临证从医兼收各家之长,尤深受经方的影响,用经方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临床用药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用药简廉,而疗效颇佳,发挥了经方简、便、廉的特长,是对经方的继承和发挥,其三味方来源于经方,又不同于经方,临床活人无数,现对毛德西教授临床常用三味方给予整理、分析,以备同道治病救人之用。
关键词 杂病; 三味方
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从事中医内科工作 50 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证加减,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今就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 大黄、附子、川楝子( 疝气化瘀汤)
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 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 “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 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 ,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毛老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2 砂仁、黄柏、甘草( 封髓丹)
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他说: “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老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3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 清热止汗散)
毛老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 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4 青蒿、白薇、银柴胡( 退热散)
此三味是毛老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 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 银柴胡清肝经虚热。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征。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5 桂枝、茯苓、白术( 温阳化饮汤)
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老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6 橘核仁、橘叶、橘络( 通络散结散)
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 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 《本草纲目拾遗》) 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7 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 除风止痒剂)
毛老常将此三味用于皮肤瘙痒症。白鲜皮为清热燥湿止痒剂,地肤子为祛风除湿止痒剂,徐长卿为祛风止痛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三味协同,为治疗皮肤痘疹瘙痒之常用方。但在应用时,应在辨别证候性质的基础上,针对体质的偏颇,选用方药,然后加入除风止痒剂三味,其效更为显著。
8 熟地黄、生麻黄、白芥子( 补肾通络饮)
此三味为阳和汤的主药。熟地黄补肾增髓,生麻黄与白芥子辛温通络开窍,特别是搜细络之风痰,是其他药难于比配的。毛老用此三味,以治疗下肢寒滞细络,肾髓不充,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风湿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者,熟地黄用量可达30 g,白芥子用量 10 ~ 15 g,生麻黄用量 5 g 为宜。
9 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 三藤汤)
此三味皆可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善通一身之经络,络石藤善通一身之筋脉,海风藤善祛一身之风湿,三味合力,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除郁胀之效。毛老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腰膝酸软,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 三味还可煎煮外洗,以助药效。
10 绞股蓝、银杏叶、生山楂( 化瘀降脂饮)
绞股蓝在民间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用来治疗痈疽肿毒,肺痨咳血等,而近年来发现有降血脂、降血压、调节心律、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银杏叶亦有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生山楂活血降血脂功效明显。三味合用,沸水冲泡,频频饮用,有降血脂、降血压、化瘀之功,为民间常用验方。
11 大枣、小麦、珍珠母( 麦枣珍珠散)
此方取自经方“甘麦大枣汤”,以珍珠母代甘草,以增强镇静安神的功效。用于抑郁症,以及失眠、心悸等。大枣与小麦甘平,养心安神,但取效较慢,珍珠母对于心神不宁、惊悸不安者,具有平肝镇静作用,起效较快。如果说大枣、小麦以“养心”为主,那么珍珠母就是以“镇静”为主,两相配合,安神尤良。
12 大贝、玄参、生牡蛎( 消瘰散)
此三味为清代程钟龄之消瘰散,原方用于瘰疬,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效。毛老用其义,扩大用于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皮下囊肿、脂肪肝等。常加入夏枯草清热散结,天门冬滋阴软坚,生麦芽疏肝散结。
13 桉树叶、瞿麦、半枝莲( 泌尿三味饮)
此方是毛老学习马瑞亭先生经验方而得来。马先生发现桉树叶对于泌尿系感染有特殊效果,云“桉树叶有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毛老配以瞿麦、半枝莲清热散结,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远比导赤散等方效果好。毛老云,这是前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应当认真学习、应用。
14 玫瑰花、灵芝、岷当归( 美容三味酒)
此三味为毛老常用的美容三味酒,常用量为玫瑰花 15 g,灵芝 15 g,岷当归 15 g,或加入丹参 15 g,茯苓25 g。取黄酒 500 mL,浸泡 15 d 为宜。50 mL / d,加热饮用。有润肤活血、美容祛斑、淡化湿浊的作用。用于多例面色黄褐者,一般在 1 个月左右见效。用红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
15 胎盘、贝母、地龙( 胎盘贝龙粉)
此三味为毛老治疗哮喘的经验方。胎盘粉 30 g,贝母 30 g,地龙 15 g。共研细末,每次取 3 g,温开水冲服,3 次/d。痰热者,用浙贝母; 痰湿者,用川贝母。痰盛者,可与鲜竹沥液同时服用。但有对地龙过敏者,请注意观察修正。
16 柴胡、升麻、枳实( 三味升压汤)
此三味为升发阳气之主药。李东垣常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而枳实为宽中下气之药,“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但从辨证角度看,只有浊气下降,清气才能升举,这就是有些人不明白枳实能升压的缘故。柴胡、升麻用量宜小,枳实量应大于升、柴。
17 白附子、白芥子、白僵蚕( 三白解语散)
古代医家治疗中风之语言蹇涩常取此三味,用以祛风邪、解痰郁、通络脉。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的解语汤,白附子祛风通络,白芥子祛痰通络,白僵蚕散结通络,且三味均可通达细络,不但可以缓解语言蹇涩,还可以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头风痛、牙痛等。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防过量伤气耗阴。
18 桃仁、红花、甘草( 桃红甘草饮)
此三味是毛老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药,取自王清任会厌逐瘀汤。以活血化瘀、清热利咽为组方之义。毛老指出,慢性咽炎必有“瘀”,不是一般清热解毒所能为,对于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麦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归源,其效更佳。
19 川椒目、瓜蒌皮、白芥子( 椒目瓜芥散)
此方用于渗出性胸膜炎,以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块,伴有胸痛者。川椒目辛温通络逐痰,瓜蒌皮宽胸利气,研究认为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 白芥子利皮里膜外之水。三味合力,可以入于细络利气搜痰,非一般化痰药可比。
20 夏枯草、谷精草、川芎( 清头散)
此三味以清头目,散结止痛为主功。夏枯草以清肝火、散郁结为主,是治疗头痛目赤之要药; 谷精草“谷田余气所生”,以疏散头部风热,通痹止痛见长; 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要药。三味配伍,具有清头目、散郁结、除风热之功效,常用于肝经风热之头痛、目赤肿痛,起效较快。
世界中医药 2014 年 8 月第 9 卷第 8 期·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