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前两天,刚刚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名誉主任李鲜,仍然奔忙在坐诊、查房、带教的岗位上。
“获奖的消息,我是前几天从同事们发来的祝贺短信中获得的。获奖,不单单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们团队坚持做中医经典诵读课的肯定。我深感传承中医,重任在肩。”谈及自己获得的荣誉,李鲜显得很平静。

作为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医师,李鲜白天查房坐诊、带学生认中草药饮片、归纳病例总结经方,一直闲不下来。可不管再忙,她都不会忘记每周一晚上主持一堂中医经典诵读课。从2013年开始,这堂课她已经坚持了近10年。
每周一18时,李鲜带的研究生、跟师弟子和住培医师,以及院内其他科室的医生会准备好诵读文案,齐聚在河南省中医院门诊大厅内,逐一进行发言讲评。通常,这里临时摆好的几排长凳总会坐得满满当当,甚至还有从外地中医院慕名而来的中医医师。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大家都是主讲人。“中医经典、经方应用、临床心得,都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这是李鲜对来上课的每个人作出的要求,“一字一句、一药一方,都要言之有据、理出有方,这就需要对中医经典烂熟于心。”
传承发展中医药,离不开经典理论,学习经典就像在找寻中医药的源头。几十本必背经典、上百味中草药、数万条经方,中医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它的辨证施治,源于对经典的融会贯通。“读经典、做临床、兴中医,是每个中医师进步的铁律。”李鲜经常对学生重复这句话。在长期的实践中,她逐渐总结出“读、辩、悟、践”四字教学法。


“读、辩、悟、践”,代表学经典的四种境界:断句、读音、标点都不放过,要带着深情、字正腔圆地读经典;思考辩析不同年代对经典注释见解的不同内涵;深入研读结合临床,才能参悟病机找寻灵感;只有实践经典,才能推进中医药不断守正创新。
“不仅要‘钻进去’,还要‘走出来’。学得深入,就能在临床上根据病症对经方进行加减调和,一张药方衍生出更多方,一味药扩展到多味药。”李鲜说。
验之于临床,用之于实践。在学习《伤寒杂病论》后,李鲜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和加味理冲汤治疗肝纤维化,取得显著疗效,分别获得2017年和2020年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其实,李鲜也有“私心”,她觉得自己对经典学习得不够深入,也想借着诵读课鞭策自己,不断提高临床诊疗和遣方用药水平。学生们学起来也有恒心,经方条目太多,就手抄下一张张小字条,走路时上课前拿出来随时都能背一背。
一字字记、一味味认、一方方悟,连李鲜也没想到,这堂中医经典诵读课一上就是快10年。10年来,教室换了好几次,学生换了一批批,从最初的只有7名学生到最多时有近百人参与,这堂中医经典诵读课已被作为范例在全省住培医师中进行推广。
也因为这堂“不断线”的中医经典诵读课,李鲜先后获得了“河南省十大‘师带徒’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我们的努力是让自己不仅能做好老师,还能让带出来的徒弟也成为好老师,把中医经典传承下去。”李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