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院庆网>>院庆动态>>正文

建院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一位90后医生与河南省中医院的“四秩”对话

编者按:为全面展现医院发展历程、传承医院文化、弘扬医者仁心精神、凝聚全院奋进力量,增进医患情谊,医院举办了建院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通过文字记录医院四十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与感人故事、流金岁月,传承医脉风华。征文活动共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今日,我们特别推出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透过文字,共感医院四十载的流金岁月,同赴下一个荣光征程!

在河南省中医院手术室的12号手术间,有一台略显陈旧的麻醉机,它的金属表面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光泽,按键上的标识也因频繁使用而变得模糊。每当我——一位90后麻醉医生站在它旁边,看着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曲线,总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这台机器见证的时间,比我站在这里的时间要长得多。今年是河南省中医院建院四十周年,四秩风华,流金岁月,而我与这台麻醉机、与这所医院的对话,恰好构成了一部微缩的医疗发展史。在这个充满中药香与现代消毒水气息交织的空间里,传统与现代完成着它们无声而深刻的融合。

记得2021年我刚到医院麻醉科报到时,科主任带我参观手术室,特意指给我看那台"老古董"麻醉机。"这是咱们医院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第一批进口麻醉机,现在虽然退居二线,但关键时刻还是能顶上去。"主任的语气里透着对老伙计的信任。那时我刚从医学院毕业,满脑子是最新的麻醉理论和药物知识,对这样"过时"的设备多少有些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手术室扩增、麻醉机紧缺,正是这台机械式麻醉机在紧急情况下继续为患者提供着氧气,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医工同心"的可靠性。四十年间,医院设备更新迭代,但某些价值却历久弥新——比如对生命的敬畏,比如在技术背后的医者匠心。

麻醉科的工作常常不为人所知。不同于外科医生"刀到病除"的光鲜,我们的价值隐藏在平稳的生命体征曲线里,消失在患者"一觉醒来手术就结束了"的无感体验中。这种"隐形"特质与中医院的整体气质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医疗体系里,中医常常被视为"配角",但河南省中医院用四十年时间证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能够创造独特的医疗价值。我在参与中西医结合麻醉的实践中深有体会:耳穴压豆减轻术前焦虑,针灸辅助术后镇痛,这些中医疗法不仅有效,更让医疗过程多了几分人文温度。记得一位老中医告诉我:"麻醉讲究'平衡',中医也讲究'平衡',你们年轻人要懂得融会贯通。"这番话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定位。

作为90后,我们这代医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我们熟练使用超声引导进行精准神经阻滞,通过手机APP随时查阅最新指南,在微信群里讨论疑难病例;但我们也见证了某些"快文化"对医疗行业的冲击——患者希望立竿见影,媒体热衷渲染"医疗奇迹",社会越来越缺乏等待的耐心。在这样的环境中,河南省中医院像一位沉稳的长者,以其四十年积淀告诉我们:医疗的本质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曾为一位百岁老人实施髋部手术麻醉,没有追求"最新最炫"的技术,而是组织多学科会诊,采用个体化方案,最终让老人安全度过手术。出院时老人家属的鞠躬致谢,让我理解了所谓"流金岁月"中"金"字的真正含义——不是金光闪闪的外表,而是历久弥坚的医者仁心。

医院的文化传承如同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四十年间,河南省中医院从几栋小楼发展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变的是规模与技术,不变的是"承古纳今,厚德为民"的精神内核。作为年轻医生,我有幸得到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不仅传授技术,更以身作则展示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面对医疗不确定性、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这种"师徒制"传承方式,恰是中医传统教育精髓的体现。现在,我也开始带教实习生,当看到他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沉稳干练,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看到了医院文化在一代代医者间的传递。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席卷医疗领域的今天,河南省中医院既拥抱变化——引进智能麻醉系统、开展远程会诊,又坚守根本——强调医患面对面沟通、重视临床经验的积累。这种平衡智慧对我影响至深。去年我参与了一项关于针灸辅助术后镇痛的研究,通过现代科研方法验证传统疗法的效果,当数据证实针灸能减少30%的镇痛药用量时,我感受到了中西医学交融的可能。医院四十年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创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生机;守正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深厚底蕴支撑更高水平的突破。

站在麻醉机旁,看着手术室里忙碌的身影——有像我这样的90后,也有正值壮年的70后、80后,还有即将退休的60后前辈,我突然明白,河南省中医院的"四秩风华"正是由这样一代代医者的青春共同书写的。我的五年从医路,放在医院四十年历史中只是短暂一瞬,但正是无数这样的"一瞬",汇聚成了守护中原百姓健康的永恒承诺。当年轻同事问我为什么选择留在省中医院时,我的答案是:这里能让我同时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现代麻醉医师和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职业满足感,独一无二。

四十年,足够让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让一个科室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让一位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家。在河南省中医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际,作为年轻医生代表,我想说:感谢这片沃土滋养我们的成长,我们也将以自己的方式续写医院的华章——用专业守护生命,用创新开拓未来,让"四秩风华"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当未来的某一天,现在的麻醉机也变成"文物"陈列在院史馆时,我希望那时的年轻医生能从中读到我们这代人的故事:一群90后如何在中西医交汇处找到自己的坐标,如何在变革时代坚守医者初心。

这台麻醉机还在运转,我的故事仍在继续,河南省中医院的下一个四十年,正由我们共同开启。(文/刘苏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