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院庆网>>院庆动态>>正文

建院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长河奔涌四十载,杏林筑梦续新章——写给40年前医院前辈的一封信

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医院发展历程、传承医院文化、弘扬医者仁心精神、凝聚全院奋进力量,增进医患情谊,医院举办了建院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通过文字记录医院四十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与感人故事、流金岁月,传承医脉风华。征文活动共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今日,我们特别推出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透过文字,共感医院四十载的流金岁月,同赴下一个荣光征程!

嵩岳苍苍,黄河泱泱,中原毓秀,四十华章!值此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以书信为媒,穿越四秩光阴,重启在筚路蓝缕的初创岁月里,其心灼灼、其志昭昭、其勇熠熠的医院前辈们的对话。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有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我有幸与四秩春秋的医院同频生长,在这浸润着药香的岁月里,心底总涌动着对前辈们的深切敬意。时光回溯到1985年,河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批复如嵩岳晨钟,在中原沃壤间开启医院初创的序章。1987年,一号病房楼奠基仪式上,你们挥锹培土,种下了医院发展的第一粒种子。1989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门诊楼、一号住院部的竣工和首届领导班子的成立,勾勒出医院最初的轮廓,也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1990年,医院正式试开诊,1992年,李振华、邵经明等11位名老中医在“名老中医专家门诊”坐堂行医,为医院传承中医药精华开启了重要篇章……

筚路蓝缕、医道长青,无数人的日夜兼程,挺立起一个个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雄伟身姿。站在历史的起点,你们举目远眺,心中绘制的不仅是一座医院发展的蓝图,更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守护人民健康的长远规划。

——历四十载而风华聚,经时光琢而成大医。

我们深知,唯有赓续奋斗、守正创新,才能以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与科研突破,回应前辈嘱托,续写中医药事业的时代新篇。经过40年发展,如今的医院已形成一院二区的发展格局,即东风路院区(院本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五龙口院区)和迎宾路院区,总占地面积211.33亩,总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开放床位2300张,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及基地建设依托单位、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单位,并相继成为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省级三级创伤中心、全国文明单位。

踔厉奋发,笃行致新。近年来,医院紧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始终将患者的期盼化为前行的动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从引进尖端医疗设备的坚定决心,到传承千年中医智慧的匠心坚守;从简化就医流程的细致考量,到提升诊疗体验的温暖举措,每一步都凝聚着“以患者为中心”的赤诚。22个诊疗中心的成立,像是22座坚实的桥梁,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每个需要的角落,让“医者仁心”的承诺落地生根。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医院积淀了一批中医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的重点专(学)科群,以学科、专科建设为支撑,强化医疗服务基础能力。此外,医院还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蜚英腾茂,薪传火继。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兴院”理念,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实施“杏林铸才”人才计划,以“杏林大医”领航方向、以“杏林薪火”接力传承、以“杏林远志”托举梦想,不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根基。我们敞开胸怀迎接四方贤才,用柔性引进的温度汇聚国内顶尖领军人物,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培育体系增强医院发展动能。面对临床一线的迫切需求,医院不断推进博士招聘工作,创新设置内控标准,结合重点专科发展方向与学术科研要求,分层筛选优质博士人才,为临床科室精准补充“源头活水”。今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揭牌,标志着医院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也为医院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劲活力。

守正创新,踵事增华。树立“临床为本,科研为魂”导向,点燃科研创新火种。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探索的勇气,从“科研大讲坛”上的思想碰撞,到国自然标书点评会上的精准指导,每一次交流都在不断提升申报医师提升标书质量;从研究中心里通宵达旦的探索,到动物实验室内严谨细致的观察,每一个数据都承载着攻克病痛的希望。我们用诚信筑牢科研底线,用奖励点燃创新激情,不断优化科研基础建设升级,启动实验室与动物实验室改扩建工程项目,积极创造更加优渥实验环境和奖励政策,科研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放大。

仁心厚德,大医精诚。四十年来,医院始终秉承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第一时间冲锋在前,用精湛过硬的技术,捍卫人民的生命健康。2010年成立“爱在杏林”志愿者服务团,医护人员深入社区、乡村,为群众提供义诊、健康科普等服务。新冠疫情期间,数百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逆行而上,奋战在抗疫一线,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固的防线,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开展“杏林名家·返乡送医”系列活动,累计惠民数十万人次。举办“中医药文化健康行”等活动,让人民群众在“一副贴”“一盏茶”的中医药体验上获得更多幸福感和满意度。

——历经四秩时光淬炼,变得是时光流转的印记,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筑梦”基因。

作为医院后辈,初入职场的我们只能从宣传栏里一张张老照片里,前辈口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去理解医院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脉络。这些具体的人和事,像散落的星辰,在我心中勾勒出医者仁心的朦胧轮廓。直到参与医院四十周年院史整理,翻阅一页页泛黄的建院批文,聆听一位位老院长们的口述院史……那些曾经孤立的故事突然串联成线,我才真正懂得,你们在灯下书写教材的背影,与如今开展科研攻关的深夜灯光,原是同一束薪火的延续;你们在白纸上手绘医院规划图的痕迹,与今天我们用数字化手段绘制的发展蓝图,竟有着同样的温度。医院的文化内核从来不是静态的标本,也不是陈列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基因,是由无数双手接力传递的火炬。这份认知的转变,让初入职场的迷茫渐渐清晰,让单纯的敬佩升华为沉甸甸的责任。

四十载星霜荏苒,将青丝催成了华发,也将蓝图铸成了广厦。回首遥望,我们彼此的身影在时光的长河中渐渐重叠。当年你们面对的困难或许与今日我们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但那片承载着“国之大者”的初心,那份对医学事业的热爱,那股对生命相托的责任担当,那腔薪火相传的坚守执着,始终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浸润在千年的厚重中医药文化中,沐浴着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阳光雨露,我们遥相对望,眼中是理解,是传承,是对共同信仰的坚守。这份信仰,让你我纵历千难万险亦能无畏前行,因为我们深知,征途中从来没有孤军奋战——身后,是前辈们四十载的殷切期许;前方,是万千患者对健康的热切期盼。

四十而新,筑梦前行。当“筑梦”的主体从初代建设者拓展到全体同仁,“前行”便不再是简单的时间推移,而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听着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足音交织,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四十年为序章,在“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的嘱托中,一路向着“健康中国”的奋进目标,再启新程,再越关山!(文/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