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院庆网>>院庆动态>>正文

建院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让我为你唱支歌

编者按:为全面展现医院发展历程、传承医院文化、弘扬医者仁心精神、凝聚全院奋进力量,增进医患情谊,医院举办了建院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通过文字记录医院四十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与感人故事、流金岁月,传承医脉风华。征文活动共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今日,我们特别推出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透过文字,共感医院四十载的流金岁月,同赴下一个荣光征程!

我是一棵水杉。

假如你曾从河南省中医院南门路过,定会记得我婆娑的绿影。但我不是一棵寻常的行道树,我的年轮里刻着时光的密语。

若草木能言,我愿以叶尖的露珠为墨,以盘踞的根系为笔,将这四十载的春华秋实,谱成一曲传承岐黄之歌。

1985年,我刚从田地边抽出枝丫,一群身着白大衣的人来到我的身边。他们东奔西走,在一片空白中艰难起步,用热血和汗水赶走了盘踞在土地上的荒芜,埋下了“承古纳今”的种子。在幽深的地下,我看到种子觉醒出根须,在黑暗中摸索着生长。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每日清晨,这朗朗的宣读声比鸟鸣更早一步把我唤醒。简陋的诊室里,听诊器、血压计是最珍贵的“家当”,满头华发的老人用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患者排忧解难,意气风发的青年人捧着各色古籍在草地上诵读经典,精益求精的老药工们有的捣着铜臼,踩着药碾,有的提着戥子,上下翻飞,调剂处方。他们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像一幅题着“厚德为民”的画卷。透过那延伸了无数个日夜的卷轴,我仿佛看到那颗种子在豫北大地上蓄力奋发,破土而出,展露新芽。

1995年,我的树冠已经能投下一片完整的阴凉。光阴让我的枝叶如伞盖般铺开,医院也在风雨洗礼中稳步成长。

更多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涌而来,他们怀揣着弘扬中医文化、守护百姓健康的初心,加入了前进的队伍。那时,医院规模小、设备简陋、人才匮乏,但他们凭借着对中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他们翻古籍、研经典,将古代中医的理论和经验烂熟于心;他们走社区、进乡村,为大伙提供免费的医疗咨询和义诊服务,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彼时缺医少药,他们却用赤诚的心,硬是在这块土地上辟出杏林一方。

2005年,当艾草的清香随着穿堂风拂过树梢,我已经能够俯瞰整个院区。在我细密的年轮里,有一道深深地刻痕。我抚摸着着结痂的烙印,仿佛又回到了那场抗击非典的战役。

那时,一波波的病人流入医院,一群群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煎药房的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一车车的熬好的汤药被送往抗疫一线,那段艰难的日子浸透了苦涩的药香。当凌晨的月光为白大褂染上清霜,当轮椅匆匆碾过落叶迸发脆响,医护人员疾步而行,仿佛永不停歇的鼓点,在漫长的晨昏交替间奏响生命的乐章。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担当?在这片被消毒水味笼罩的院区里,我听到了最生动的回答。

2015年,燕雀在我的枝头筑巢,虫蚁在我的根系繁衍,我循着光照的方向舒展枝叶,将绿荫化为庇护和希望。在我的身旁,历经三十年风雨的河南省中医院,也在中医药振兴政策的春风中焕发新生力量。2号住院部、综合楼拔地而起,以两倍于我的身姿直插云霄。远程医疗中心的光缆从我枝桠间穿过,连接起千里之外的基层医院;制剂中心的现代化机器轰鸣作响,将经方、验方转化为标准药剂。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涌入,重点专科的优势日益凸显,数字化诊疗系统逐步完善,多个特色诊疗中心相继开放。原来,比树木生长得更快的是人的信仰。

2020年,我已从幼苗长成栋梁,医院也从赶路人转变为引领者。我的根系已延伸至大半个花坛,分院区建设也进行的如火如荼。难忘那场疫情大考,河南省中医院又一次站在了抗疫的前沿。这一次,她的反应更加迅速,步伐更加稳健。一封封按着红手印的请战书如雪片般飞来,一支支精锐之师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战场。护目镜上的雾气模糊了视线,却遮不住他们坚毅的目光;厚重的防护服束缚了行动,却压不垮他们必胜的信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千百年传承的中医智慧绽放出夺目光彩:缕缕艾烟氤氲着防疫的希望,一杯杯代茶饮传递着健康的守护,一个个中药香囊散发着安心的芬芳。医院自主研发的“通腑泻肺灌肠液”、“八味辟秽祛浊饮”、“藿荆防疫饮”等特色制剂,更是以显著的疗效赢得了“抗疫利器”的美誉。老百姓们交口称赞:“关键时刻,中医药靠得住!”

2025年,当东方亮起微光,新一代医护人员穿着整洁的白大褂走进病房,胸前的党员党徽别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当夕阳染红天幕,康复患者的笑声拂过我的枝叶,飘向远方。不知不觉中,这所医院的故事将我的年轮刻得满满当当。

我是一棵见过奇迹的水杉。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砥砺前行。我从一株弱不禁风的小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河南省中医院也早已在筚路蓝缕中蜕变为杏林明珠。从最初的几间诊室,到如今拥有多种先进设备的现代化院区;从寥寥数名医护人员,到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团队。想起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我总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泪水,是对艰辛历程的感慨,更是对辉煌成就的骄傲!我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以一两初心为引,加二钱岁月慢焙,将三片仁心共擂,四分精诚研末。文武火煎煮四十载,熬得杏林春满,橘井泉香!

四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而我始终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赞颂着这片救死扶伤的土壤。风起时,满头的绿叶沙沙作响,那是我在轻声诉说;雨落处,晶莹的露珠蜿蜒成线,那是我在深情描摹。四十载岁月流转,岐黄薪火生生不息,而我愿永远做这传承路上的见证者,用年轮镌刻坚守,以枝叶守望初心,让这曲跨越时空的岐黄长歌,在天地间回响!(文/张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