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07月我从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从众多应聘者中医院选择了我,我背着行囊到医院人事科报到,仍记得当时医院门口的马路是一条土路,医院1号住院部西边尚未开发的区域长满了芦苇,医院后墙是荷塘和麦田。报到的时候,当时的人事科科长牛喜伟老师对我说:“欢迎来到河南省中医院,好好干!”,让我备受鼓舞。遵照医院的安排轮转1年多后定科到心内科。其后,多次因缘际会,我与急诊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我与急诊的初次之缘
2004年突如其来的调科指令,使我与急诊结下了初次之缘。那年我在心内科作为下级医师跟随王振涛主任学习,通过3年的临床实践,已经从一名医学生向一名住院医生慢慢转变,对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已相对得心应手,听到调科到急诊的时候,对心内科恋恋不舍。初到急诊时,在几代急救人的努力下,急诊科已经有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诊留观的基础模式,在各位急诊前辈的精心指导下,我从出车出诊、内科急救、气管插管逐渐学习,见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和挑战。在急诊,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与理智;我学会了如何用爱心和耐心去倾听患者的声音;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病情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至今回想起那段岁月,仍是我的积极向上、快速成长阶段。
期间我在职硕士也顺利毕业,我在快速的成长同时,医院也在快速的发展,芦苇荡消失了,2号住院部拔地而起。2007年医院预备成立ICU病房,医院大力培养,派我到天津进修学习。2008年到2013年我在ICU继续成长积淀。
二、我与急诊的再次结缘
2013年05月我被任命为急诊科副主任,重回急诊科。这次回归我在胡仕祥主任的带领下,在门诊二楼创立急诊病房、EICU,形成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诊病房-EICU的一体化救治模式。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深刻地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在抢救危重病人的过程中,需要医护的团结协作,团队的强大,是患者生命的保障。筚路蓝缕,我手把手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抢救经验倾囊传授,建立起一个有思想有信念的急诊团队。同时,带领医护人员参加国内省内等急危重症学术会议,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提升心脑肺等多系统危重症抢救技术,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并根据科室人员专业及特长,成立了心血管急诊介入诊疗小组、脑血管急诊介入及溶栓小组、呼吸系统危重症治疗小组、复合外伤抢救治疗小组等,专业强化,分工明确,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苦心孤诣,付出已有收获,自2013年任急诊科副主任以来,团结全科同志共同努力,使河南省中医院急诊科在国内省内中医急诊学术界有了一定影响力,获得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建设单位、河南省急诊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河南省中医医院急诊重症质控中心及培训基地、连续蝉联“郑州市先进急救站”、荣获“郑州功勋青年突击队”等称号。
2018年医院成立急救创伤中心,我调至重症医学科,在重症医学科继续和急危重病搏击,也锻炼了管理能力。
三、我与急诊的不解之缘
2021年06月急诊病房及EICU扩大为54张床,医院再次将我调回急诊科,成就了我和急诊的不解之缘。
作为急诊科医生,时刻牢记“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在工作中始终把“对工作尽心、对病人耐心、对手术细心、对技术精心”作为座右铭,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对待病人细致耐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每年带领急诊团队院前出诊4000人次,急门诊量6万人次,抢救病人1436人次,急诊病房出入院2000人次,抢救成功率93.16%。在高热、眩晕、咳嗽、腹痛、呕吐等急症,在喘证、厥证、脱证等危重症方面,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在重症肺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塞、脓毒症等急危重症中,已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大大降低了病死率、致残率,减少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使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这几年,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整个急诊团队的努力下,在新冠疫情的重重考验下,急诊科快速发展,目前急诊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单位、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急诊重症医学科)、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河南省中医医疗机构急诊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及培训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和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急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等,在国内和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行医24年,在急危重岗位工作21年,看着医院的草木和建筑的更替,从一个院区变成了三个院区,标志性医院大楼一座座拔地而起,看着我热爱的急诊科逐渐壮大发展,这些都给了我勇往直前的动力,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急诊岗位上坚守这一份责任,我愿用我的努力,为医院的辉煌继续添砖加瓦,为急诊科的未来砥砺前行!
40个冬去春来,40年的成长,我的医院,一个陪伴我成长的医院,在此,祝40周年生日快乐!(文/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