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医院发展历程、传承医院文化、弘扬医者仁心精神、凝聚全院奋进力量,增进医患情谊,医院举办了建院四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通过文字记录医院四十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与感人故事、流金岁月,传承医脉风华。今日,我们特别推出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透过文字,共感医院四十载的流金岁月,同赴下一个荣光征程!
一 缘起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那是1987年夏季的一天,一个偏远小村儿沸腾了,村里的一个小姑娘考上了学,全村飞出了第一个金凤凰——那就是15岁的我。怀揣着家人的嘱托,我开始了驻马店卫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的夜晚,安静平和,望着满天的繁星,我想起了儿时奶奶的话,每个人都对应天上的一颗星星。是啊,但很少有人生来就是持续发热的恒星,可以被世人亘古仰望,太多的人只是成了一闪而过的陨石,然而那每一颗耀眼的星星都不知在黑暗和寂寞中坚持燃烧了多久,才有了四射的光芒!新的起点,我要亲手铸梯,成为一颗明亮的星星。课上、课下,看书,学习,查阅……三年的学习,年年三好学生,年年一等奖学金。
不久,一位校友闲谈中说:“学校往届有同学分到郑州了。”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像电光石火,一下子击中了我,心怦然一动。但转瞬又觉得郑州对自己而言只是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可命运的齿轮又开始了不可预测的转动,毕业前夕,因为成绩优异,学校临时通知我参加一个面试,我不明就里地走进一个房间,只见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女性正笑盈盈地看着我,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后,这位老师问:“郑州有一家大医院在招人,你想去吗?”“郑州……”我喜不自禁,毫不犹豫地回答:“想去。”走出那间屋子,我才知道参加面试的同学有四个,而且都符合成绩好,班干部,形象好三个条件,四人中只选一人。我没有任何奢望地回家了。假期的生活是忙碌的,除草、翻秧、扫地、烧火,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家里收到了派遣证,我被分配到河南省中医院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几分激动,几分好奇,又几分憧憬……好像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幻想,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河南省中医院成了我梦开始的地方。
二 初遇
风暖鸟声碎,阴阴夏日长。满怀期待的我和哥哥一起坐火车来郑州报到,出了火车站,不通公交,更没有出租。一路打听,一路向北,眼前出现了一条小土路——东风路,路两边是绿油油的庄稼地,好像是到了城市的尽头,继续向前,终于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河南省中医院。1栋4层门诊楼和1栋6层病房楼,已初步建成,像待字闺中的少女,温婉又安静,又像整装待发的卫士,伟岸又挺拔。我满心欢喜地打量着,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
因为工程没有验收,医院还没开诊。我们开始学习中医知识。王立忠老师给我们讲《中医基础理论》,王爱荣老师讲《中医护理》,厚厚的学习笔记中蜿蜒的墨迹,记录的不仅仅是阴阳的平衡,五行相生的循环,更是承载了时光与成长的重量。学习之余,学唱院歌。闲暇时间每人发一副白色的棉线手套,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开始拔草。在大家的眼中,当时的医院俨然是美丽的“北大荒”,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城市繁华的边缘和着泥土的芬芳,又高又密的杂草,好像也在翘首展望着未来的美好。紧接着门诊楼、病房楼开始验收,一个个电源开关,一个个水龙头,我们都打开看看。从地面到墙面再到屋顶,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每一间屋子都不错过,一张张桌子,一把把椅子,一个个病床,医院开诊需要的所有物资,大家像蚂蚁搬家一样,一一安置到位。这段时期,我慢慢感到浑身无力,室友看我脸色不对,劝我就医,我内心忐忑不安。医院还没开诊,郑州举目无亲,孤独无助像潮水一般涌来,这时,高我一届的黄智慧老师主动要求陪我到郑大二附院看诊。做了一系列检查后,大夫说,如果查不出原因,还要做骨穿。站在原地,内心的惊恐与迷茫让我特别想家,泪止不住流下来,黄老师耐心地安慰着我,鼓励着我,等检查结果确认,只是生了钩虫,有点贫血,用了一些药后,很快就痊愈了,出乎意料的是,检查费和药费医院全部报销了,那一刻,我的心像雨后七彩的天空,明净高远,兴奋着、感动着,“四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低头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我像一个流浪的孩子又找到了春天般温暖的家。
1990年12月3日,医院试开诊了,由于人手不够,只开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我来到了医生、护士只有9人的妇产科。妇产科责任重大,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发生。我们五个小姑娘以科室为家,在经验丰富的邢栋芝护士长的带领下,学习接生,学习新生儿护理,稚嫩的我们给婴儿喂奶,换尿布,给准妈妈监测胎心,每当木制的听筒里传来胎儿咚嗒咚嗒的心跳声时,尽管腰弯的酸了,耳朵听的疼了,但内心是欢喜的,因为那是对生命最初的守候。一次,一个产妇因为忍受不了宫缩的阵痛,强烈要求剖宫产,情绪十分激动,一边哭着一边央求手术。我们不停地劝慰着,鼓励着,指导着,轮番上阵,给她轻轻地按摩,不久,一个健康的男婴顺利分娩了,婴儿哭了,我们笑了,那嘹亮的哭声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礼赞,也是对我们人生价值的肯定。一次次的惊心动魄,一幕幕的化险为夷,皆化为刻骨铭心的灵魂洗礼。我们像茁壮的树苗与医院共沐风雨,一同成长。创三甲,创爱婴,创文明单位……点点滴滴,头顶星光,肩披月华,无怨无悔……
三 看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四十圈年轮里,浸透了多少汗水与心血。医院几代领导人坚持“弘扬祖国医学,博采现代科技”的办院方向,高瞻远瞩,布局蓝图。2号住院部,综合楼拔地而起 ,迎宾路院区和五龙口院区犹如医院之双翼。推拿按摩、飞针走穴、师徒传承、望闻问切;人才引进、设备更新、自助挂号、远程会诊,志愿者耐心地指引,让服务更加精准而富有温度。往日的“北大荒”已今非昔比……
四十载光阴浩荡,医院之树已亭亭如盖。它扎根于一切为了病人的朴素土壤,奋力伸向“守护健康”的广阔蓝天。全院医务人员在“承古纳今、厚德为民”的院训引领下,把“无论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一致,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大医精神,刻入骨髓。一句句饱含感恩的话语,一面面无声致谢的锦旗,像无数细小的光点,共同汇成了流淌不息的生命之河。
四十载春秋,医院不仅承载了万千生命的托付,更在急难险重中挺起担当的脊梁。汹涌的新冠疫情期间,大家众志成城,前仆后继,舍小家为大家,迎宾路院区急诊科护士周亚丹因抗疫四次推迟婚期。人民的利益,国家的需要,就是最高的指令,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的指纹,防护服下一个个逆袭的背影,是留给岁月最美的印记!
每当听到《中医人》的院歌,看到“河南省中医院”这几个大字,我的内心就无比自豪!在这里,我由一名普通的护理人员,学会了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等外治技能,丰富了治疗手段。学习了太极拳、八段锦、国学等传统文化,推广了治未病理念。是医院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搭建了提升的平台。何其幸哉!在我最美的年龄,遇见了河南省中医院,我爱医院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这里是我灵魂的家园,是我路过的最美人间!春风十里,我只取一缕,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时光无声前行,未来长路漫漫,我将迈着坚定地步伐,带着温暖与赤诚,无悔地走向守护生命更深的远方——因为这里守护的,从来都不只是身体的康宁,更是人间不熄的希望之火,向太阳,向光明……(文/徐文慧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