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治病用药膳︱桑葚甘寒 滋阴补虚
河南省中医院 陈安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廉万营

来源:健康报
桑树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传早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娶西陵氏少女嫘祖为正妃,而嫘祖就是种桑养蚕抽丝编绢的发明人,也是华夏文明奠基人之一。古人常在
住宅周围栽桑树养蚕织布,种梓树用其种子外面的蜡点灯。《诗·小雅·小弁》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的诗句,桑树和梓树多是父母为生计所种,所以人们对其多了一份恭敬;也由此,游子们更愿意把桑树和梓树作为对故乡情感的寄托。东汉张衡《南都赋》中有“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的句子,这大概是较早用“桑梓”指代故乡的书面记载了。
“桑”字最早写作“叒”,为象形字。在汉代画像和神话故事中,桑树被神化为枝头上长着太阳的神树,称为“扶桑”。因此,桑树被称为“东方神木”,桑葚也被称为“神仙上药”,是古代皇帝御用的补品,认为吃了会“长生不老”。清代汪灏《广群芳圃》里记载:“始皇闻鬼谷子先生言,故遣徐福入海求金菜玉蔬并一寸椹”。《本草纲目》赞其“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
桑葚一般在农历四、五月份成熟,红色或黑紫色为佳。《本草新编》中说:“桑葚采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桑葚可以生吃,也可以蒸后晒干入药。
桑葚粥
原料:干桑葚 30 克(或鲜桑葚 60 克),糯米 60 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桑葚与糯米同煮,待煮熟后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食法:每日两次。
功效:滋补肝阴、养血明目。
适应证:适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耳鸣腰酸、须发早白等。
桑葚苁蓉枳壳粥
原料:桑葚20克,肉苁蓉15克,枳壳10克,火麻仁、黑芝麻、松仁各15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
制法:桑葚、肉苁蓉、枳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煎汁去渣,放入火麻仁、黑芝麻、松仁、粳米煮粥,米熟后加蜂蜜调味即成。
食法:每日1剂,连用3~5日。
功效:润肠通便、消胀除痞。
适应证:老年肝肾阴虚、肠燥气滞之便秘。
桑葚百合大枣粥
原料:桑葚、百合各30克,大枣10枚,粳米50克,蜂蜜50克。
制法:将桑葚、百合、大枣共入锅中,水煎去渣取汁,同粳米煮粥,调入蜂蜜即成。
食法:每日1剂,连用10~15日。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适应证:血虚风燥型湿疹的辅助治疗。
河南省中医院陈安民教授点评:
桑葚既是一种时令水果,也是一味常用药物;其味甘性寒,入肝肾经;甘可补益,寒能除热,常用来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相关疾病,如头晕眼花、耳鸣腰酸、失眠多梦、须发早白等,可与粳米煮粥同食。《随息居饮食谱》载桑葚有“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的功用。桑葚苁蓉枳壳粥中肉苁蓉润肠通便,枳壳治痞满胀痛,桑葚滋阴养血,火麻仁、黑芝麻、松仁润肠补虚,全方合奏润肠通便之功,适用于老年体弱所致的便秘。血虚化燥生风,风胜则痒。桑葚百合大枣粥中百合滋阴,蜂蜜润燥,桑葚、大枣养血,全方合用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食用桑葚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孕妇、小儿慎食。《杨氏产乳》言“凡子不得与桑葚子食,令儿心寒”;《本草省常》言“多食致衄,孕妇忌之”。
2、桑葚性寒,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多食。
3、不宜过量食用。 “甘令人中满”,桑葚甘甜,食用过度,会令人有饱胀的感觉,影响食欲。建议鲜果每次食用不超过30~50克,干果不超过10-15克。